“治跡應無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治跡應無改”全詩
錢唐與蕭山,治跡應無改。
魚蝦莫厭腥,網罟從人采。
天晴姚江深,縣鼓朝翻海。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送韓持正寺丞知余姚》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韓持正寺丞知余姚》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君家二仲父,連為吳越宰。
錢唐與蕭山,治跡應無改。
魚蝦莫厭腥,網罟從人采。
天晴姚江深,縣鼓朝翻海。
詩意:
這首詩詞是梅堯臣送別韓持正寺丞前往余姚的作品。詩中描繪了韓持正寺丞的家族背景和政治地位,以及他在錢唐和蕭山兩地的治理成就。詩人表達了對韓持正寺丞的贊賞和祝福,同時也展示了余姚的美麗景色和繁榮的氛圍。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韓持正寺丞的政治成就和余姚的景色。首句“君家二仲父,連為吳越宰”表明韓持正寺丞的家族在吳越地區的政治地位。接下來的兩句“錢唐與蕭山,治跡應無改”贊美了他在錢唐和蕭山兩地的治理成就,并表達了對他未來事業的期望。
詩的后半部分描繪了余姚的美景。詩人用“魚蝦莫厭腥,網罟從人采”來形容余姚豐富的水產資源,表達了這個地方的富饒和繁榮。最后兩句“天晴姚江深,縣鼓朝翻海”則描繪了余姚的天空晴朗,江水深遠,以及縣城的繁忙景象,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的感覺。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展示了韓持正寺丞的政治成就和余姚的美景,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韓持正寺丞的贊賞和祝福。這首詩詞既展示了宋代社會的政治風貌,又描繪了自然景色,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治跡應無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hán chí zhèng sì chéng zhī yú yáo
送韓持正寺丞知余姚
jūn jiā èr zhòng fù, lián wèi wú yuè zǎi.
君家二仲父,連為吳越宰。
qián táng yǔ xiāo shān, zhì jī yīng wú gǎi.
錢唐與蕭山,治跡應無改。
yú xiā mò yàn xīng, wǎng gǔ cóng rén cǎi.
魚蝦莫厭腥,網罟從人采。
tiān qíng yáo jiāng shēn, xiàn gǔ cháo fān hǎi.
天晴姚江深,縣鼓朝翻海。
“治跡應無改”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賄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