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俗誠自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晉俗誠自淳”全詩
親舊各貴顯,青袍未離身。
六十去作令,豈慕要路津。
又思漢東歸,便置漉酒巾。
深希陶淵明,澹然意已真。
食棗齒宜黃,晉俗誠自淳。
尚不顧隋珠,安肯與此鄰。
送君識君心,掃跡向世塵。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送襄陵李令彥輔》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襄陵李令彥輔》是宋代梅堯臣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公相為近親,翰林為故人。
親舊各貴顯,青袍未離身。
六十去作令,豈慕要路津。
又思漢東歸,便置漉酒巾。
深希陶淵明,澹然意已真。
食棗齒宜黃,晉俗誠自淳。
尚不顧隋珠,安肯與此鄰。
送君識君心,掃跡向世塵。
詩意:
這首詩詞是梅堯臣送別李令彥輔的作品。詩中表達了作者對李令彥輔的親近之情和敬重之意。李令彥輔是作者的近親,而且在朝廷中擔任翰林職務,因此被稱為故人。詩中提到他們都是親友,各自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但李令彥輔仍然身著青袍,未離開朝廷。作者表示對李令彥輔六十歲時離開朝廷擔任地方官職的決定感到不解,認為這并非是他所向往的要路津。作者又思念起漢朝時陶淵明東歸的故事,因此拿起漉酒巾,表達了對李令彥輔的離別之情。作者深深地希望自己能像陶淵明一樣,心境澹然,意境真實。詩中還提到晉朝的風俗淳樸,認為吃棗子可以保持牙齒的黃色,表達了對古代風俗的向往。最后,作者表示自己不愿追求隋朝的珍寶,更愿意與李令彥輔這樣的朋友為鄰。整首詩表達了作者對李令彥輔的深厚情誼和對古代風俗的向往,同時也表達了對世俗紛擾的厭倦和對真實心境的追求。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通過對李令彥輔的送別,作者展示了自己對親友的珍視和對友誼的推崇。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將李令彥輔的身份與作者對古代風俗和陶淵明的向往進行對比,突出了作者對樸素真實生活的追求。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友情和內心世界的思考。
“晉俗誠自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xiāng líng lǐ lìng yàn fǔ
送襄陵李令彥輔
gōng xiāng wèi jìn qīn, hàn lín wèi gù rén.
公相為近親,翰林為故人。
qīn jiù gè guì xiǎn, qīng páo wèi lí shēn.
親舊各貴顯,青袍未離身。
liù shí qù zuò lìng, qǐ mù yào lù jīn.
六十去作令,豈慕要路津。
yòu sī hàn dōng guī, biàn zhì lù jiǔ jīn.
又思漢東歸,便置漉酒巾。
shēn xī táo yuān míng, dàn rán yì yǐ zhēn.
深希陶淵明,澹然意已真。
shí zǎo chǐ yí huáng, jìn sú chéng zì chún.
食棗齒宜黃,晉俗誠自淳。
shàng bù gù suí zhū, ān kěn yǔ cǐ lín.
尚不顧隋珠,安肯與此鄰。
sòng jūn shí jūn xīn, sǎo jī xiàng shì chén.
送君識君心,掃跡向世塵。
“晉俗誠自淳”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