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纓白飄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云纓白飄颻”全詩
云纓白飄颻,巖樹長匆蒨。
猶應寒夜中,山月來鋪練。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六玉女搗衣石》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六玉女搗衣石》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幽石稱搗衣,搗衣人不見。
云纓白飄颻,巖樹長匆蒨。
猶應寒夜中,山月來鋪練。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嵩山上的一塊幽靜的石頭,被稱為搗衣石,但搗衣的人卻看不見。白色的云纓在飄揚,巖石上的樹長得匆匆忙忙。或許是在寒冷的夜晚,山中的月光鋪滿了大地。
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繪嵩山上的景觀為主題,通過富有想象力和抒情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受。下面是對每個句子的具體分析:
1. "幽石稱搗衣,搗衣人不見。"
這兩句描述了一塊被稱為搗衣石的幽靜石頭,但沒有搗衣的人出現。搗衣石可能是因為形狀或者傳說而得名,隱喻著山中的一種神秘感和寂靜。
2. "云纓白飄颻,巖樹長匆蒨。"
這兩句描繪了嵩山上的景色。白色的云纓在飄揚,給人一種優美的感覺。巖石上的樹木長得匆匆忙忙,可能是因為風的吹拂或者歲月的流轉。
3. "猶應寒夜中,山月來鋪練。"
這兩句表達了在寒冷的夜晚,山中的月光鋪滿了大地。月光的鋪練給整個山林增添了一種神秘而寧靜的氛圍。
整首詩詞通過對嵩山景色的描繪,展現了自然山水的美感和詩人對自然的感悟。通過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和抒情的筆觸,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山中的幽靜、神秘和寧靜之美。同時,詩中也融入了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思考,使人們對自然界的奧妙和人生的哲理產生思考和感悟。
“云纓白飄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óng yǒng shū zǐ cōng yóu sōng shān fù shí èr tí qí liù yù nǚ dǎo yī shí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六玉女搗衣石
yōu shí chēng dǎo yī, dǎo yī rén bú jiàn.
幽石稱搗衣,搗衣人不見。
yún yīng bái piāo yáo, yán shù zhǎng cōng qiàn.
云纓白飄颻,巖樹長匆蒨。
yóu yīng hán yè zhōng, shān yuè lái pù liàn.
猶應寒夜中,山月來鋪練。
“云纓白飄颻”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