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識士安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當識士安貧”全詩
言趨太原召,如忍宛陵親。
笳鼓聽臨塞,琴書未離身。
別君無斗酒,當識士安貧。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外兄施伯侃下第赴并門叔父招》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外兄施伯侃下第赴并門叔父招》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共是干時者,同為失意人。
言趨太原召,如忍宛陵親。
笳鼓聽臨塞,琴書未離身。
別君無斗酒,當識士安貧。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梅堯臣的外兄施伯侃下第赴并門,應叔父的招攬。詩人和外兄都是在干旱艱難的時期里,失去了原本的地位和富貴,成為了失意的人。施伯侃接到叔父從太原發來的召喚,他像是忍受著親人去世的痛苦一樣,含著眼淚踏上了前往太原的旅途。當聽到邊塞上的笳鼓聲時,他仍然懷揣著琴書,意味著他對文化學習的執著。與朋友道別時,他并沒有帶上斗酒,而是要明白知識和內涵才是士人真正安身立命的根本。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外兄施伯侃的贊賞和思念之情。通過描繪施伯侃應叔父之召,詩人表達了對于士人應該以學識為重,并要明白知識與貧窮并不沖突,真正的士人應該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詩中的部分意象如笳鼓聲、琴書等,展現了士人對于文化和音樂的追求,以及他們在困境中仍然保持著高尚情操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整首詩詞流露出對士人品格的贊美和對士人境遇的思考,體現了宋代士人的情懷和價值觀。
“當識士安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ài xiōng shī bó kǎn xià dì fù bìng mén shū fù zhāo
外兄施伯侃下第赴并門叔父招
gòng shì gàn shí zhě, tóng wèi shī yì rén.
共是干時者,同為失意人。
yán qū tài yuán zhào, rú rěn wǎn líng qīn.
言趨太原召,如忍宛陵親。
jiā gǔ tīng lín sāi, qín shū wèi lí shēn.
笳鼓聽臨塞,琴書未離身。
bié jūn wú dǒu jiǔ, dāng shí shì ān pín.
別君無斗酒,當識士安貧。
“當識士安貧”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