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是孤生向遠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是孤生向遠坰”全詩
翠姿且有干云勢,豈是孤生向遠坰。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和刁太博新墅十題其四叢杉》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刁太博新墅十題其四叢杉》是宋代梅堯臣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片美麗的松樹叢,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和對友誼的珍視。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植干森然美在庭,
更憐相倚自青青。
翠姿且有干云勢,
豈是孤生向遠坰。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松樹叢為主題,通過描繪松樹的形態和景色,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贊嘆。詩中的“植干森然美在庭”形容松樹的干枝茂密,美麗地生長在庭院中,給人一種壯觀的感覺。詩人進一步表達了對松樹的喜愛之情,稱其為“相倚自青青”,形容松樹之間相互依偎,青翠欲滴的景象。
詩中的“翠姿且有干云勢”描繪了松樹的翠綠姿態,同時暗示了松樹高聳入云的形象。這種高大挺拔的姿態給人以力量和氣勢的感覺。最后兩句“豈是孤生向遠坰”,表達了松樹并非孤零零地生長在遙遠的山坰上,而是成群結隊地生長在一起,形成了壯觀的景觀。
這首詩詞通過對松樹的描繪,展現了自然之美和友誼的珍貴。詩人通過贊美松樹的形態和景色,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贊嘆之情。同時,詩人也借松樹的形象,寄托了對友誼的珍視和對團結的向往。整首詩意境高遠,語言簡練,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豈是孤生向遠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diāo tài bó xīn shù shí tí qí sì cóng shān
和刁太博新墅十題其四叢杉
zhí gàn sēn rán měi zài tíng, gèng lián xiāng yǐ zì qīng qīng.
植干森然美在庭,更憐相倚自青青。
cuì zī qiě yǒu gàn yún shì, qǐ shì gū shēng xiàng yuǎn shǎng.
翠姿且有干云勢,豈是孤生向遠坰。
“豈是孤生向遠坰”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