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晴翠光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山晴翠光入”全詩
無容群蛙鳴,間有孤鶴立。
曾不起波瀾,石郵風自急。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和普公賦東園十題其八小池》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普公賦東園十題其八小池》是宋代梅堯臣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小池,以及池邊的小山和其中的景色。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
小池依小山,
山晴翠光入。
無容群蛙鳴,
間有孤鶴立。
曾不起波瀾,
石郵風自急。
這首詩通過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展現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細膩觀察和感受。詩中的小池依偎在小山旁邊,當山上的陽光透過晴朗的天空照射下來時,池水映照出翠綠的光芒。在這個寧靜的環境中,沒有其他蛙聲的打擾,只有一只孤獨的鶴站在池邊。池水平靜如鏡,沒有一絲波瀾,只有微風吹拂著巖石發出急促的聲音。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寧靜和孤獨的向往。小池、小山、孤鶴和平靜的水面都成為了表達這種情感的象征。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讓讀者感受到了這個景象所帶來的寧靜和美好。
這首詩詞的賞析在于其簡潔而富有意境的描寫。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對小池和小山、孤鶴和群蛙的對比,突出了寧靜和孤獨的意象。同時,作者通過描寫池水的平靜和微風的急促,增加了詩詞的動感和層次感。整首詩詞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對比的手法,傳達了作者對寧靜和孤獨的情感,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山晴翠光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pǔ gōng fù dōng yuán shí tí qí bā xiǎo chí
和普公賦東園十題其八小池
xiǎo chí yī xiǎo shān, shān qíng cuì guāng rù.
小池依小山,山晴翠光入。
wú róng qún wā míng, jiān yǒu gū hè lì.
無容群蛙鳴,間有孤鶴立。
céng bù qǐ bō lán, shí yóu fēng zì jí.
曾不起波瀾,石郵風自急。
“山晴翠光入”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四緝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