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為答古千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區區為答古千巖”全詩
度水緣山君底急,區區為答古千巖。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送鄒秀才游浙》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鄒秀才游浙》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鞍傍帶劍魚皮鞘,
馬后攜童越葛衫。
度水緣山君底急,
區區為答古千巖。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送別鄒秀才前往浙江游歷的情景。詩人描述了鄒秀才騎在馬上,身旁掛著劍,劍鞘用魚皮制成。他的馬后跟隨著一個穿著越葛衫的孩子。鄒秀才要穿過湍急的水流和險峻的山嶺,這是為了回應古代千巖萬壑的景色。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細節和景物,展現了鄒秀才游歷的艱辛和壯麗的自然景觀。詩人運用了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使讀者能夠感受到旅行的艱難和壯美之處。
首先,詩人提到鞍傍帶劍魚皮鞘,這一描寫表現了鄒秀才的身份和行裝。鞍傍帶劍顯示了他的學識和文化修養,而魚皮鞘則暗示了他的品味和追求。
其次,詩人描述了鄒秀才馬后攜童越葛衫的情景。這一描寫展現了鄒秀才的仁愛之心和對知識的傳承。他帶著一個穿著越葛衫的孩子,可能是他的學生或者晚輩,這顯示了他對教育和學術的關注。
接著,詩人描繪了度水緣山的情景。水流湍急,山勢險峻,這是一種自然的考驗和挑戰。鄒秀才要穿越這些困難,展示了他的勇氣和決心。
最后,詩人用"區區為答古千巖"來表達鄒秀才的心境。"區區"表示他的微小和渺小,而"古千巖"則代表了浩瀚的自然景觀。這句話傳達了鄒秀才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歷史的回應。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展示了鄒秀才游歷的艱辛和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它同時也表達了對知識傳承和歷史文化的重視。
“區區為答古千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zōu xiù cái yóu zhè
送鄒秀才游浙
ān bàng dài jiàn yú pí qiào, mǎ hòu xié tóng yuè gé shān.
鞍傍帶劍魚皮鞘,馬後攜童越葛衫。
dù shuǐ yuán shān jūn dǐ jí, qū qū wèi dá gǔ qiān yán.
度水緣山君底急,區區為答古千巖。
“區區為答古千巖”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五咸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