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觀滄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秦帝觀滄海”全詩
石橋虹霓斷,馳道鹿麋游。
車轍久已沒,馬跡亦無留。
驪山寶衣盡,萬古空冢丘。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依韻和唐彥猷華亭十詠·秦始皇馳道》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依韻和唐彥猷華亭十詠·秦始皇馳道》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秦帝觀滄海,勞人何得修。
秦始皇帝俯瞰著遼闊的滄海,心中感慨萬千,思考著人類如何能夠修身養性。
石橋虹霓斷,馳道鹿麋游。
石橋上的虹霓已經消散,馳道上的鹿和麋鹿自由自在地游蕩。
車轍久已沒,馬跡亦無留。
車轍已經消失,馬蹄的痕跡也沒有留下。
驪山寶衣盡,萬古空冢丘。
驪山上的寶衣已經破損殆盡,萬古之后只剩下空蕩的冢丘。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秦始皇帝觀海的場景,表達了對人生短暫和物質財富的虛無感。秦始皇帝作為一個強大的君主,卻意識到人生的短暫和物質的無常。石橋上的虹霓斷,象征著美好事物的瞬間消失;馳道上的鹿和麋鹿自由自在地游蕩,與人類的勞碌形成鮮明對比;車轍和馬跡的消失,暗示著時間的流逝和一切事物的消亡;驪山上的寶衣盡毀,象征著一切物質財富都會在時間的沖刷下消失殆盡。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和意象,表達了對人生和物質的深刻思考,呈現出一種超越時空的哲學意味。它提醒人們珍惜當下,追求內心的平靜與修養,而非過度追求物質的虛無。
“秦帝觀滄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 yùn hé táng yàn yóu huá tíng shí yǒng qín shǐ huáng chí dào
依韻和唐彥猷華亭十詠·秦始皇馳道
qín dì guān cāng hǎi, láo rén hé dé xiū.
秦帝觀滄海,勞人何得修。
shí qiáo hóng ní duàn, chí dào lù mí yóu.
石橋虹霓斷,馳道鹿麋游。
chē zhé jiǔ yǐ méi, mǎ jī yì wú liú.
車轍久已沒,馬跡亦無留。
lí shān bǎo yī jǐn, wàn gǔ kōng zhǒng qiū.
驪山寶衣盡,萬古空冢丘。
“秦帝觀滄海”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賄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