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物尚可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物物尚可欺”全詩
後世失其平,有星徒爾列。
物物尚可欺,銖銖不須別。
將淳天下民,安得必毀折。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詠秤》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秤》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秤的象征意義,表達了對社會公平和人心紛爭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圣人防爭心,權衡為之設。
后世失其平,有星徒爾列。
物物尚可欺,銖銖不須別。
將淳天下民,安得必毀折。
詩詞的意境主要圍繞著秤展開。首先,詩人提到"圣人防爭心,權衡為之設",意味著圣人為了防止人們爭斗而設立了秤。這里的秤象征著公正和平衡的原則。
接著,詩人指出"后世失其平,有星徒爾列",表達了對后世社會失去公平的擔憂。"星徒爾列"指的是那些追逐權勢和名利的人,他們破壞了社會的平衡。
詩詞的下半部分,詩人寫道"物物尚可欺,銖銖不須別",意味著雖然人們可以欺騙物體,但是秤作為公正的象征,不容忽視。最后兩句"將淳天下民,安得必毀折",表達了詩人對于社會和人心的擔憂,希望能夠保持社會的純正和人民的安寧。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秤的形象,表達了對社會公平和人心紛爭的思考。詩人呼吁人們保持公正和平衡,警示后世不要追逐權勢和名利,以免破壞社會的平衡和人民的安寧。
“物物尚可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chèng
詠秤
shèng rén fáng zhēng xīn, quán héng wèi zhī shè.
圣人防爭心,權衡為之設。
hòu shì shī qí píng, yǒu xīng tú ěr liè.
後世失其平,有星徒爾列。
wù wù shàng kě qī, zhū zhū bù xū bié.
物物尚可欺,銖銖不須別。
jiāng chún tiān xià mín, ān dé bì huǐ zhé.
將淳天下民,安得必毀折。
“物物尚可欺”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