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黍寧乏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為黍寧乏具”全詩
乃值徒御出,遂令談笑虛。
為黍寧乏具,題鳳豈有諸。
一聽負荊語,還想藺相如。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韓子華訪石昌言不遇石有詩韓邀和答》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韓子華訪石昌言不遇石有詩韓邀和答》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曾聽說載酒的人,前去拜訪子云的居所。
卻遇到了徒御出行,于是便留下來談笑虛度時光。
黍米酒器是否不足,鳳凰圖案是否有所缺失。
一聽到負荊請罪的故事,又想起了藺相如的事跡。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韓子華去拜訪石昌言的情景。詩人通過描述韓子華的行程和與石昌言的交談,表達了對友誼和人生的思考。詩中提到的黍米酒器和鳳凰圖案,暗示了詩人對于物質財富和美好事物的渴望。而最后一句提到的負荊請罪和藺相如,是對忠誠和勇氣的贊美,也表達了詩人對于高尚品質的向往。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個拜訪友人的場景。通過對細節的描寫,詩人展示了韓子華的品性和對友誼的珍視。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將韓子華的期望與現實進行對照,表達了對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和思考。最后一句提到的負荊請罪和藺相如,給詩詞增添了一絲英雄氣概,也使整首詩詞更具深意。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展示了友誼、理想和勇氣等主題,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為黍寧乏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án zi huá fǎng shí chāng yán bù yù shí yǒu shī hán yāo hé dá
韓子華訪石昌言不遇石有詩韓邀和答
cháng wén zài jiǔ zhě, qù fǎng zi yún jū.
嘗聞載酒者,去訪子云居。
nǎi zhí tú yù chū, suì lìng tán xiào xū.
乃值徒御出,遂令談笑虛。
wèi shǔ níng fá jù, tí fèng qǐ yǒu zhū.
為黍寧乏具,題鳳豈有諸。
yī tīng fù jīng yǔ, hái xiǎng lìn xiàng rú.
一聽負荊語,還想藺相如。
“為黍寧乏具”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