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釣豈容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垂釣豈容羨”全詩
三春登玉浪,一日到天池。
垂釣豈容羨,小鱗應莫隨。
腹中無匕首,已不助吳兒。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魚》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魚》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梅堯臣。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景象,以及對人生的思考。
詩中描述了洛水中一條美麗的赤鯉,它游向河西。在三個春天里,它躍上了玉浪,一天之內就到達了天池。作者認為,這條魚垂釣起來并不容易,小鱗片也不應該隨意剝落。魚的腹中沒有匕首,已經不能再幫助吳國的勇士了。
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洛水美赤鯉,入河西去時。
Three春登玉浪,一日到天池。
垂釣豈容羨,小鱗應莫隨。
腹中無匕首,已不助吳兒。
這首詩詞的詩意表達了作者對美麗景色的描繪,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赤鯉游向河西,象征著追求更高境界的人生追求。三個春天里,它躍上了玉浪,一天之內到達了天池,表達了追求目標的堅持和迅速達成的決心。作者通過描述垂釣和小鱗片的態度,表達了對于美好事物的珍惜和保護。最后,作者提到魚腹中沒有匕首,已經不能再幫助吳國的勇士,暗示了時光流轉,事物的變遷,以及人生的無常。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隱喻的手法,表達了對美麗事物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思考。它給人以啟示,讓人們珍惜眼前的美好,堅持追求自己的目標,并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無常。
“垂釣豈容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ú
魚
luò shuǐ měi chēng lǐ, rù hé xī qù shí.
洛水美赬鯉,入河西去時。
sān chūn dēng yù làng, yī rì dào tiān chí.
三春登玉浪,一日到天池。
chuí diào qǐ róng xiàn, xiǎo lín yīng mò suí.
垂釣豈容羨,小鱗應莫隨。
fù zhōng wú bǐ shǒu, yǐ bù zhù wú ér.
腹中無匕首,已不助吳兒。
“垂釣豈容羨”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