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保秋風一幅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長保秋風一幅蒲”全詩
窮奢畢竟輸漁父,長保秋風一幅蒲。
分類: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姑蘇雜詠 錦帆涇》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姑蘇雜詠 錦帆涇》是明代詩人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水繞荒城柳半枯,
錦帆去后故宮蕪。
窮奢畢竟輸漁父,
長保秋風一幅蒲。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景象,水繞著荒涼的城池,柳樹已經枯萎了一半。錦帆離去后,故宮變得荒蕪。詩人通過對比窮奢和漁父的命運,表達了奢華和富貴終究無法抵擋時間的流逝,而漁父的簡樸生活卻能長久保持。最后一句表達了秋風吹過蒲草的景象,寓意著自然的美麗和恒久不變。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展現了明代時期蘇州的景色和社會現象。詩人通過描繪水繞荒城、柳樹凋零的景象,表達了時光流轉、物是人非的感慨。錦帆離去后,故宮變得蕪雜,暗示了權力的更迭和榮華的消逝。詩中的窮奢和漁父形成鮮明的對比,寓意著奢華和貧困的差距,以及樸素生活的持久價值。最后一句以秋風吹過蒲草的景象作為結尾,給人以寧靜和恒久不變的感覺,表達了對自然之美的贊美和對生活的思考。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以景物描寫和對比的手法,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生活哲理的思考,展現了明代時期社會變遷和人生百態。
“長保秋風一幅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ū sū zá yǒng jǐn fān jīng
姑蘇雜詠 錦帆涇
shuǐ rào huāng chéng liǔ bàn kū, jǐn fān qù hòu gù gōng wú.
水繞荒城柳半枯,錦帆去后故宮蕪。
qióng shē bì jìng shū yú fù, zhǎng bǎo qiū fēng yī fú pú.
窮奢畢竟輸漁父,長保秋風一幅蒲。
“長保秋風一幅蒲”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