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公駿馬嗟何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支公駿馬嗟何處”全詩
遠村近浦分諸樹,后嶺前山應一鐘。
高閣倚殘歸鳥過,空林行盡老僧逢。
支公駿馬嗟何處,石上莓苔沒舊蹤。
分類: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姑蘇雜詠 再游南峰》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姑蘇雜詠 再游南峰》是明代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放鶴庭前落葉重,
吟身獨上夕陽峰。
遠村近浦分諸樹,
后嶺前山應一鐘。
高閣倚殘歸鳥過,
空林行盡老僧逢。
支公駿馬嗟何處,
石上莓苔沒舊蹤。
中文譯文:
在放鶴庭前,落葉紛紛重疊,
我獨自登上夕陽峰,吟唱著。
遠處的村莊和近處的浦江,樹木交錯,
后面的山嶺和前面的山峰應和著一鐘聲。
高閣上,倚著殘陽,歸鳥飛過,
空曠的林中,我一直走到老僧的面前。
支公(指詩人自己)的駿馬啊,嘆息著在何處?
石頭上的莓苔已經掩蓋了舊時的足跡。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姑蘇(即蘇州)的南峰為背景,描繪了詩人再次游覽南峰的景色和心情。詩人在放鶴庭前,看到落葉紛紛飄落,給人以秋天的凄涼感。他獨自登上夕陽峰,吟唱著,表達了他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生活的思考。
詩中描繪了遠處的村莊和近處的浦江,樹木交錯,山嶺和山峰相互呼應,形成了一種和諧的景象。高閣上,詩人倚著殘陽,看著歸鳥飛過,感嘆著時光的流轉和生命的變遷。他穿過空曠的林中,遇到了一位老僧,表達了對智慧和寧靜的向往。
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過去的懷念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他自稱支公,他的駿馬已經不知去向,石頭上的莓苔已經掩蓋了他曾經留下的痕跡。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對歲月流轉和個人經歷的反思,以及對時光不可逆轉的感嘆。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抒發內心情感,表達了詩人對生活和時光的思考,以及對寧靜和智慧的向往。同時,詩中運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寫和個人情感的抒發,展示了明代詩人高啟獨特的藝術風格。
“支公駿馬嗟何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ū sū zá yǒng zài yóu nán fēng
姑蘇雜詠 再游南峰
fàng hè tíng qián luò yè zhòng, yín shēn dú shàng xī yáng fēng.
放鶴庭前落葉重,吟身獨上夕陽峰。
yuǎn cūn jìn pǔ fēn zhū shù, hòu lǐng qián shān yīng yī zhōng.
遠村近浦分諸樹,后嶺前山應一鐘。
gāo gé yǐ cán guī niǎo guò, kōng lín xíng jǐn lǎo sēng féng.
高閣倚殘歸鳥過,空林行盡老僧逢。
zhī gōng jùn mǎ jiē hé chǔ, shí shàng méi tái méi jiù zōng.
支公駿馬嗟何處,石上莓苔沒舊蹤。
“支公駿馬嗟何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