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由慰遠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由慰遠思”全詩
行路方難日,清秋欲盡時。
江多驚雁火,樹少宿鳥枝。
早晚如相見,應憐有鬢絲。
分類: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答陳則見寄》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答陳則見寄》是明代詩人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何由慰遠思,獨詠寄來詩。
行路方難日,清秋欲盡時。
江多驚雁火,樹少宿鳥枝。
早晚如相見,應憐有鬢絲。
詩意:
這首詩詞是高啟回答陳則見寄來的信件所作。詩人表達了對遠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并以詩歌作為回應。他描述了行路的艱辛,以及秋天即將結束的時刻。江上飛過的雁群驚起了火光,樹上的枝條上卻少有宿鳥停歇。詩人希望能早日與朋友相見,共度時光,同時也表達了對朋友年華老去的關切之情。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遠方朋友的思念之情。詩人通過描繪行路的艱辛和秋天即將結束的景象,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江上驚起的雁群和樹上少有的宿鳥,形象地描繪了孤寂和離別的情感。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希望早日與朋友相見的愿望,同時也表達了對朋友年華老去的關切之情。整首詩詞情感真摯,意境深遠,給人以思索和共鳴的空間。
“何由慰遠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á chén zé jiàn jì
答陳則見寄
hé yóu wèi yuǎn sī, dú yǒng jì lái shī.
何由慰遠思,獨詠寄來詩。
xíng lù fāng nán rì, qīng qiū yù jǐn shí.
行路方難日,清秋欲盡時。
jiāng duō jīng yàn huǒ, shù shǎo sù niǎo zhī.
江多驚雁火,樹少宿鳥枝。
zǎo wǎn rú xiāng jiàn, yīng lián yǒu bìn sī.
早晚如相見,應憐有鬢絲。
“何由慰遠思”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