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世間爭窟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向世間爭窟穴”全詩
寧可飛鳥隨四皓,未能魚腹葬三閭。
傅巖偶夢誰調鼎,彭澤高歌自荷鋤。
不向世間爭窟穴,蝸牛到處是吾廬。
分類:
作者簡介(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體詩人、散文家。字元之,漢族,濟州巨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晚被貶于黃州,世稱王黃州。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敢于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真宗即位,召還,復知制誥。后貶知黃州,又遷蘄州病死。王禹偁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文學韓愈、柳宗元,詩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會現實,風格清新平易。詞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格調清新曠遠。著有《小畜集》。
《放言》王禹偁 翻譯、賞析和詩意
《放言》是一首宋代王禹偁的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和對境遇的看法。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人生唯問道如何,
得喪升沉總是虛。
寧可飛鳥隨四皓,
未能魚腹葬三閭。
傅巖偶夢誰調鼎,
彭澤高歌自荷鋤。
不向世間爭窟穴,
蝸牛到處是吾廬。
這首詩詞的詩意是在探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觀。詩人提出了一個問題:“人生唯問道如何”,即人生的意義何在。然而,無論是在得到成功還是遭受失敗時,這些成就和挫折都是虛幻的,因為它們并不能真正解答人生的問題。
詩中提到了寧可像飛鳥一樣隨著四皓(指四時)的變化而自由飛翔,也不愿意像魚一樣被埋葬在三閭(指古代的墳墓)。這表達了詩人對自由和追求內心真實的渴望。
接下來,詩人提到了傅巖和彭澤,他們分別是歷史上的人物。傅巖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夢見自己調動了鼎,象征著權力和地位的變遷。而彭澤則是一個普通的農夫,高歌著自己的生活,荷鋤勞作。這兩個人物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權力和名利的淡漠態度,以及對平凡生活的贊美。
最后兩句“不向世間爭窟穴,蝸牛到處是吾廬”,表達了詩人不愿意與世俗爭斗,不追求功名利祿,而是選擇過簡樸的生活。他認為自己就像蝸牛一樣,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找到自己的家。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和對自由、平凡生活的追求,表達了詩人對世俗名利的淡漠態度,以及對內心真實和自由的向往。
“不向世間爭窟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àng yán
放言
rén shēng wéi wèn dào rú hé, dé sàng shēng chén zǒng shì xū.
人生唯問道如何,得喪升沉總是虛。
nìng kě fēi niǎo suí sì hào, wèi néng yú fù zàng sān lǘ.
寧可飛鳥隨四皓,未能魚腹葬三閭。
fù yán ǒu mèng shuí diào dǐng, péng zé gāo gē zì hé chú.
傅巖偶夢誰調鼎,彭澤高歌自荷鋤。
bù xiàng shì jiān zhēng kū xué, wō niú dào chù shì wú lú.
不向世間爭窟穴,蝸牛到處是吾廬。
“不向世間爭窟穴”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