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歸於覆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同歸於覆亡”全詩
佞幸惟茍且,巧言頗包藏。
為惡雖不同,同歸於覆亡。
分類:
作者簡介(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體詩人、散文家。字元之,漢族,濟州巨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晚被貶于黃州,世稱王黃州。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敢于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真宗即位,召還,復知制誥。后貶知黃州,又遷蘄州病死。王禹偁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文學韓愈、柳宗元,詩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會現實,風格清新平易。詞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格調清新曠遠。著有《小畜集》。
《為惡》王禹偁 翻譯、賞析和詩意
《為惡》是宋代詩人王禹偁的作品。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明朝時期的一些社會現象,表達了對時局動蕩和人心浮躁的憂慮。
詩中的“明時巧言士,亂世佞幸郎”揭示了明朝時期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善于巧言令色的人,他們在亂世中迎合權貴,諂媚奉承,以此獲取自身的私利和地位。
接著,詩中提到“佞幸惟茍且,巧言頗包藏”,這表明這些人的佞幸之道只是為了茍且求生存,他們的巧言令色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和意圖。
最后兩句“為惡雖不同,同歸於覆亡”,表達了詩人對這些人的警示。雖然他們各自從事不同的惡行,但最終都將導致國家的覆亡和滅亡。
這首詩詞通過對明朝時期社會現象的揭示,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對社會道德淪喪的擔憂。它提醒人們要警惕那些只追求私利、不擇手段的人,以免重蹈覆轍,導致國家的衰敗和滅亡。
中文譯文:
明朝時期,有許多善于巧言令色的人,
在亂世中迎合權貴,諂媚奉承。
他們的佞幸之道只是為了茍且求生存,
他們的巧言令色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和意圖。
雖然他們各自從事不同的惡行,
但最終都將導致國家的覆亡和滅亡。
這首詩詞通過對明朝時期社會現象的揭示,
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對社會道德淪喪的擔憂。
它提醒人們要警惕那些只追求私利、不擇手段的人,
以免重蹈覆轍,導致國家的衰敗和滅亡。
“同歸於覆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èi è
為惡
míng shí qiǎo yán shì, luàn shì nìng xìng láng.
明時巧言士,亂世佞幸郎。
nìng xìng wéi gǒu qiě, qiǎo yán pō bāo cáng.
佞幸惟茍且,巧言頗包藏。
wèi è suī bù tóng, tóng guī yú fù wáng.
為惡雖不同,同歸於覆亡。
“同歸於覆亡”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