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萊辨夷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卻萊辨夷夏”全詩
丘豈生知者,聃非絕滅人。
分類:
作者簡介(劉克莊)

劉克莊(1187~1269)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
《孔子問禮圖》劉克莊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孔子問禮圖》是宋代劉克莊創作的作品。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孔子追問禮儀的圖謀,
辨析萊和夷夏的差別。
郈城的君臣莊嚴肅穆,
孔丘豈能生出知者?
聃道并未完全消失。
詩意:
這首詩詞以孔子為主題,探討了禮儀的重要性以及君臣關系的莊嚴肅穆。孔子追問著關于禮儀的圖謀,意味著他對于修養和行為準則的探索和追求。詩中提到了萊和夷夏,萊是指古代中國的一種族群,夷夏則代表外族和周邊國家。通過辨析萊和夷夏的差別,詩人可能暗指孔子對于禮儀的研究不僅限于中國,而是涉及到更廣泛的文化和社會范疇。
詩人以郈城作為背景描繪了君臣的莊嚴肅穆。郈是一座古代城市,這里的君臣關系被描述得莊重而嚴肅。然而,詩人在最后兩句中表達了一種思考,即孔丘(指孔子)是否能夠培養出真正明理的人才。聃道,指的是古代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聃,他的學說并未完全消失,仍然有一定的存在和影響。這或許是詩人對于孔子所創立的學派和思想傳承的思考和質疑。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孔子和禮儀的探討,展現了作者對于禮儀和人才培養的思考。詩中使用了對比和疑問的手法,使得詩意更加深邃。通過辨析萊和夷夏,詩人探討了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的禮儀差異,呈現出一種超越國界和民族的智慧視野。同時,通過描述莊嚴肅穆的郈城,詩人強調了君臣關系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對于培養明理人才的追求。
最后兩句表達了一種思考和質疑,詩人在反思孔子的學派是否能夠真正培養出明理的人才。這種思考對于當時社會對于儒家學說的影響和傳承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整首詩詞通過獨特的視角和思辨,展現了劉克莊對于禮儀和人才培養的深思與追求,同時也反映了宋代社會對于儒家思想的關注和探索。
“卻萊辨夷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ǒng zǐ wèn lǐ tú
孔子問禮圖
què lái biàn yí xià, huī hòu sù jūn chén.
卻萊辨夷夏,隳郈肅君臣。
qiū qǐ shēng zhī zhě, dān fēi jué miè rén.
丘豈生知者,聃非絕滅人。
“卻萊辨夷夏”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