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爭衡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兩國爭衡際”全詩
群然著珠履,誰肯捧銅盤。
分類:
作者簡介(劉克莊)

劉克莊(1187~1269)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
《雜詠一百首·毛遂》劉克莊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雜詠一百首·毛遂》
朝代:宋代
作者:劉克莊
毛遂世稱賢臣,隱居山中不圖身。
兩國爭衡際,諸君袖手觀。
群然著珠履,誰肯捧銅盤。
詩詞中的毛遂是指戰國時期的毛遂,他是一個賢明的臣子,卻選擇隱居在山中,不圖名利。詩人通過描寫毛遂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于當時政治紛爭的思考和觀察。
首先,詩中提到"兩國爭衡際",意指兩個國家在邊界爭奪領土,可能引發戰爭。然而,在這種關鍵時刻,"諸君袖手觀",形容身在朝堂的官員們卻袖手旁觀,不愿意參與解決問題。
接下來,詩人以"群然著珠履"和"誰肯捧銅盤"來形容那些官員們。"群然著珠履"表示他們穿著華麗的鞋履,象征著他們奢華的生活方式。而"誰肯捧銅盤"則暗示著他們不愿意承擔實際的責任和義務。銅盤是古代常用的器皿,用來捧盛食物和酒水,這里可以理解為承擔實際工作的象征。
整首詩意味深長,揭示了作者對于當時政治局勢和官員們的失望和憤慨。作者通過對毛遂的贊頌和對袖手旁觀的官員的諷刺,表達了自己對于時事和政治冷漠的不滿。
這首詩詞的賞析在于它既有對賢臣毛遂的稱頌,又有對身在朝堂的官員們的批評。通過對比這兩種人物形象,詩人展示了自己對于政治現實的看法,呼喚那些有能力有責任的官員們應該勇于擔當,而不是袖手旁觀。整首詩以簡練的詞語和質樸的意象,表達了作者對于政治道德和社會責任的思考和感慨。
“兩國爭衡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yǒng yī bǎi shǒu máo suì
雜詠一百首·毛遂
liǎng guó zhēng héng jì, zhū jūn xiù shǒu guān.
兩國爭衡際,諸君袖手觀。
qún rán zhe zhū lǚ, shuí kěn pěng tóng pán.
群然著珠履,誰肯捧銅盤。
“兩國爭衡際”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