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無以我為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無以我為非”全詩
當人之賜,罪亦何辭。
有以我為是兮,豈無以我為非。
已兮已兮,吾何以勝人之言兮。
分類:
作者簡介(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后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辭粟操》王令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辭粟操》
辭粟操,朝代:宋代,作者:王令。
食子之粟,飽復何為。
當人之賜,罪亦何辭。
有以我為是兮,豈無以我為非。
已兮已兮,吾何以勝人之言兮。
中文譯文:
放下糧食,我又吃飽有何用呢?
接受別人的恩賜,我又有何理由推辭?
有人認同我為是的時候,又怎會沒有人認為我為非呢?
已經是這樣了,我又怎么能勝過他人的言辭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辭粟操》出自宋代詩人王令之手,通過簡潔而深刻的表達,探討了人與社會互動中的矛盾和困境。
詩的開頭以一個富有哲理的問題引起讀者的思考:“食子之粟,飽復何為。”詩人提出自己已經吃飽的問題,暗示了物質滿足之后的迷茫和無奈。
接下來,詩人提到面對別人的恩賜,我們又有何理由推辭呢?這句表達了人們在受到恩惠時難以拒絕的心理,也暗示了人際關系中的復雜性和不完美之處。
第三句“有以我為是兮,豈無以我為非。”則探討了人們對自身的認同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之間的矛盾。詩人認為,既然有人認同自己,那么必然也會有人對自己持不同意見。
最后兩句“已兮已兮,吾何以勝人之言兮。”表達了詩人對于他人評價的無奈和無力感。他意識到自己很難在言辭上勝過別人,無法改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深邃的語言,揭示了人際關系中的矛盾和人性的無奈。詩人通過表達自己的思考和困惑,喚起讀者對于人與社會關系的思考和共鳴。
“豈無以我為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í sù cāo
辭粟操
shí zi zhī sù, bǎo fù hé wéi.
食子之粟,飽復何為。
dāng rén zhī cì, zuì yì hé cí.
當人之賜,罪亦何辭。
yǒu yǐ wǒ wéi shì xī, qǐ wú yǐ wǒ wèi fēi.
有以我為是兮,豈無以我為非。
yǐ xī yǐ xī, wú hé yǐ shèng rén zhī yán xī.
已兮已兮,吾何以勝人之言兮。
“豈無以我為非”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