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欲奪天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嗜欲奪天性”全詩
但聞哭子悲,不聞哭母哀。
老慈愛益深,壯剛氣則乖。
嗜欲奪天性,情恩占妻孩。
詩三百具存,聲已亡南陔。
人情古不美,況復嗟今哉。
分類:
作者簡介(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后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聞哭》王令 翻譯、賞析和詩意
《聞哭》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王令。這首詩描繪了冬天溫暖而春天疫情早起的景象,街道上充滿了早逝者的悲鳴聲。但是作者只聽到了子女的哭泣聲,卻沒有聽到母親的悲傷哀號。年老的母親對子女的慈愛越深,而年輕的壯丁則喪失了剛毅的品質。欲望的貪婪奪走了人們與天性的和諧,情感和親情被權力和利益所占據。過去的詩歌留存了三百首,但聲音已經消失在南方的山陜之間。人類的情感已經不再美好,更何況現在的世道,作者不禁嘆息。
中文譯文:
冬天溫暖春天疫情早,
死者晨滿街。
但聞哭子悲,
不聞哭母哀。
老慈愛益深,
壯剛氣則乖。
嗜欲奪天性,
情恩占妻孩。
詩三百具存,
聲已亡南陔。
人情古不美,
況復嗟今哉。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現實社會現象的揭示,表達了作者對人性的擔憂和對時代的失望。作者以冬天的溫暖和春天早期的疫情為背景,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人們面臨的死亡。詩中作者聽到了子女們對逝者的哭泣,但卻沒有聽到母親的悲傷聲音,這可以理解為母親對子女的深沉愛意,也可以理解為社會中對親情的忽略。
詩中的老慈愛與壯剛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年老的母親因為對子女的愛而變得更加深沉,而年輕的壯丁們卻失去了堅毅的品質,可能是因為現實社會中的種種誘惑和挫折。嗜欲貪婪奪走了人們本有的天性和人情,情感和親情被權力和利益所取代。
詩中提到過去的詩歌留存了三百首,但它們的聲音已經消失在南方的山陜之間。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對過去文化的懷念和對當下社會氛圍的失望,人情已經不再美好。詩的結尾,作者嗟嘆現在的時代,對當下社會的現狀表示無奈和悲嘆。
《聞哭》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揭示,表達了作者對人性的憂慮和對時代的失望。詩中的對比以及對親情和人情的思考,使得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引人深思。
“嗜欲奪天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én kū
聞哭
dōng wēn chūn yì zǎo, sǐ zhě chén mǎn jiē.
冬溫春疫早,死者晨滿街。
dàn wén kū zi bēi, bù wén kū mǔ āi.
但聞哭子悲,不聞哭母哀。
lǎo cí ài yì shēn, zhuàng gāng qì zé guāi.
老慈愛益深,壯剛氣則乖。
shì yù duó tiān xìng, qíng ēn zhàn qī hái.
嗜欲奪天性,情恩占妻孩。
shī sān bǎi jù cún, shēng yǐ wáng nán gāi.
詩三百具存,聲已亡南陔。
rén qíng gǔ bù měi, kuàng fù jiē jīn zāi.
人情古不美,況復嗟今哉。
“嗜欲奪天性”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