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無此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古人無此作”全詩
子川愛溪聲,架橋橫絕壑。
山風撼松月,倚檻聽噴薄。
遂號曰鳴珰,古人無此作。
分類:
《任氏鳴珰橋》文同 翻譯、賞析和詩意
《任氏鳴珰橋》是一首宋代文同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清溪漱碧崖,
袞袞寒聲落。
子川愛溪聲,
架橋橫絕壑。
山風撼松月,
倚檻聽噴薄。
遂號曰鳴珰,
古人無此作。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座名為鳴珰的橋橫跨在清溪之上的壯麗景象。橋下的溪水清澈如鏡,流經碧綠的崖壁。橋上傳來寒冷的溪水聲,如同珰石敲擊的聲音一般,落入人耳。子川非常喜愛這溪水的聲音,于是他架起橋梁橫跨峽谷。山風吹拂著松樹,明亮的月光照耀下,他靠在欄桿上聆聽溪水噴薄的聲音。因此,他將這座橋命名為鳴珰,表示古人從未有過這樣的創作。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展示了一幅清新宜人的山水畫面。清溪、碧崖、山風、松樹和月光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動的自然圖景。詩人通過對鳴珰橋的描寫,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詩中的“清溪漱碧崖”形象描繪出溪水流經崖壁的美麗景象,給人以清新、清涼的感覺。同時,袞袞的寒聲也增加了詩中的音樂感,使人仿佛聽到了溪水流動時的聲音。
子川對溪水的喜愛使他架起了鳴珰橋,將橋梁橫跨在峽谷之上。這一行為展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及人類對美的追求。橋上的景觀讓人陶醉其中,山風吹拂著松樹,明亮的月光下,倚在欄桿上聆聽溪水的噴薄聲,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與祥和。
詩的最后兩句“遂號曰鳴珰,古人無此作”,表達了詩人對這座橋的特殊之處的認可。他認為這座橋具有獨特的美感和意義,超越了古人的創作,因此給它起了一個特殊的名字。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鳴珰橋的壯麗景象,展示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感受和對美的追求。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詩人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以及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向往。
“古人無此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èn shì míng dāng qiáo
任氏鳴珰橋
qīng xī shù bì yá, gǔn gǔn hán shēng luò.
清溪漱碧崖,袞袞寒聲落。
zi chuān ài xī shēng, jià qiáo héng jué hè.
子川愛溪聲,架橋橫絕壑。
shān fēng hàn sōng yuè, yǐ kǎn tīng pēn bó.
山風撼松月,倚檻聽噴薄。
suì hào yuē míng dāng, gǔ rén wú cǐ zuò.
遂號曰鳴珰,古人無此作。
“古人無此作”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一個 (仄韻) 入聲十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