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安可比”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人間安可比”全詩
當其適意時,略與人間侔。
覺來跡便掃,我已不悲憂。
人間安可比,夢中無悔尤。
分類: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書懷示友十首》陳與義 翻譯、賞析和詩意
《書懷示友十首》是宋代陳與義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夢鐘鼎食,或作山林游。
當其適意時,略與人間侔。
覺來跡便掃,我已不悲憂。
人間安可比,夢中無悔尤。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書香和山林之間的追求和思考。作者在夢中體驗到鐘鼎食宴的奢華和山林游玩的自在,感嘆這種適意的境界與人間的繁華媲美。然而,當他醒來后,他會迅速清除一切痕跡,不再感到悲憂。他認為人間的繁華無法與夢中的自在相比,夢中的境界更加無悔可言。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夢和現實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由自在、追求內心真實的境界的向往。夢中的鐘鼎食和山林游,象征著奢華和自然之間的對立,代表了人們對于物質和精神追求的不同態度。作者在夢中體驗到的適意和無悔,與人間的繁華和憂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詩中的"我已不悲憂"表明作者在夢中找到了心靈的寄托和自在,對于現實中的繁華和憂傷已經不再在意。他認為人間的繁華無法與夢中的自在相比,這也可以理解為對于現實生活的一種不滿和反思。作者通過表達夢和現實的對比,呼喚人們在追求物質的同時,更加注重內心的真實和自由。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受,通過對夢和現實的對比,反映了作者對于人生境界和價值觀的思考。這首詩詞既展示了作者個人的情感體驗,也反映了當時社會背景下士人對于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呼喚。
“人間安可比”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ū huái shì yǒu shí shǒu
書懷示友十首
wǒ mèng zhōng dǐng shí, huò zuò shān lín yóu.
我夢鐘鼎食,或作山林游。
dāng qí shì yì shí, lüè yú rén jiān móu.
當其適意時,略與人間侔。
jué lái jī biàn sǎo, wǒ yǐ bù bēi yōu.
覺來跡便掃,我已不悲憂。
rén jiān ān kě bǐ, mèng zhōng wú huǐ yóu.
人間安可比,夢中無悔尤。
“人間安可比”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