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樂余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婆娑樂余年”全詩
柴門種雜樹,婆娑樂余年。
是中三益友,不減二仲賢。
柏樹解說法,桑葉能通禪。
分類: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書懷示友十首》陳與義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書懷示友十首》是宋代詩人陳與義所作。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書懷示友十首》
我策三十六,第一當歸田。
柴門種雜樹,婆娑樂余年。
是中三益友,不減二仲賢。
柏樹解說法,桑葉能通禪。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陳與義對于歸隱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友誼的珍視。詩人表示自己已經三十六歲,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回歸鄉村,過上寧靜自在的生活。他在鄉村的柴門前種植著各種各樣的樹木,享受著寧靜歲月的樂趣。
詩中提到的“三益友”指的是他的三位好友,他們的友誼不亞于古代賢人二仲之間的友誼。這表明詩人重視友情,并認為友情對于人生的意義不容忽視。
“柏樹解說法,桑葉能通禪”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在鄉村生活中的體驗。柏樹被認為是長壽和堅貞的象征,它的存在啟示著一種超越時光的智慧。而桑葉則被認為有助于冥想和禪修。這兩句詩意呼應,暗示著詩人在鄉村生活中能夠領悟到生命的智慧和內心的寧靜。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陳與義對于歸隱田園生活和友誼的向往。通過描繪鄉村景象和表達對于自然的感悟,詩人傳遞了一種返璞歸真、追求內心寧靜的情感。這首詩詞展示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對于田園生活的向往,并呈現了他們對友情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婆娑樂余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ū huái shì yǒu shí shǒu
書懷示友十首
wǒ cè sān shí liù, dì yī dāng guī tián.
我策三十六,第一當歸田。
zhài mén zhǒng zá shù, pó suō lè yú nián.
柴門種雜樹,婆娑樂余年。
shì zhōng sān yì yǒu, bù jiǎn èr zhòng xián.
是中三益友,不減二仲賢。
bǎi shù jiě shuō fǎ, sāng yè néng tōng chán.
柏樹解說法,桑葉能通禪。
“婆娑樂余年”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