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池復相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差池復相及”全詩
我獨白竹籃,差池復相及。
夕陽橋邊畫,岸幘歸云急。
勿語城中人,從渠慎出入。
分類: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舉季申信道自光化復入鄧書事四首》陳與義 翻譯、賞析和詩意
《舉季申信道自光化復入鄧書事四首》是宋代陳與義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孫子白木杖,富子黑油笠。
我獨白竹籃,差池復相及。
夕陽橋邊畫,岸幘歸云急。
勿語城中人,從渠慎出入。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作者在光化復入鄧書事(可能是指進入鄧州城參加書法活動)的過程中所見所感。在詩中,孫子手持白色木杖,富子戴著黑色油紙帽,而作者自己則獨自提著白色竹籃,與他們有些差別。夕陽下,橋邊的景色如同一幅畫,岸上行人帶著帽子,云彩飄忽不定,似乎在急速歸去。作者告誡自己不要與城中的人多言,要謹慎地出入城門。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作者與孫子、富子的不同行裝和景色細節,展現了一種閑適自在的心境。孫子和富子所持的白木杖和黑油笠代表了他們的身份和地位,而作者自己則只是提著簡單的白竹籃,與他們形成了對比。這種對比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簡樸的追求,以及對繁瑣世事的超脫態度。
夕陽下的橋邊景色被描繪成一幅畫,給人以美好的視覺感受。帽子飄揚的行人和迅速移動的云彩增添了詩詞的動感,也暗示著時光的流轉和變化。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到了歲月的匆匆和生活的瞬息,因此他告誡自己要慎重行事,不要與城中的人多言,保持內心的平和和從容。
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寧靜和對自然、簡樸生活的向往。通過描繪細膩的景色和細節,詩詞通過感官的描述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這種追求自然、追求內心寧靜的態度,與宋代文人的山水田園意識和生活哲學相契合,展現了陳與義的獨特感悟和審美追求。
“差池復相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ǔ jì shēn xìn dào zì guāng huà fù rù dèng shū shì sì shǒu
舉季申信道自光化復入鄧書事四首
sūn zi bái mù zhàng, fù zi hēi yóu lì.
孫子白木杖,富子黑油笠。
wǒ dú bái zhú lán, chā chí fù xiāng jí.
我獨白竹籃,差池復相及。
xī yáng qiáo biān huà, àn zé guī yún jí.
夕陽橋邊畫,岸幘歸云急。
wù yǔ chéng zhōng rén, cóng qú shèn chū rù.
勿語城中人,從渠慎出入。
“差池復相及”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四緝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