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自怡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只可自怡悅”全詩
閉戶了冬至,日長添數珠。
北風不貸節,鴻雁天南驅。
烏帽亦何幸,七日守屋廬。
石爐深炷火,撩亂一榻書。
只可自怡悅,不堪寄張扶。
分類: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冬至二首》陳與義 翻譯、賞析和詩意
《冬至二首》是宋代詩人陳與義所作的兩首詩。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冬至二首
少年多意氣,老去一分無。
閉戶了冬至,日長添數珠。
北風不貸節,鴻雁天南驅。
烏帽亦何幸,七日守屋廬。
石爐深炷火,撩亂一榻書。
只可自怡悅,不堪寄張扶。
中文譯文:
年輕時充滿了意氣,年老后一無所有。
閉戶度過冬至,白天漸長,如數珠一般。
北風無情地吹過,大雁南飛。
黑色帽子何嘗幸運,七天守在屋檐下。
石爐中的火焰閃爍,亂翻一床書籍。
只能自我安慰愉悅,無法將心事寄托給張扶(指友人名)。
詩意和賞析:
這兩首詩以冬至為背景,表達了人生的兩個階段:年輕時充滿了意氣風發,而老去后卻一無所獲。詩人通過描繪冬至的景象,將人生的變化與季節的轉換相結合,展現了時光的無情和人生的無常。
詩的前兩句“少年多意氣,老去一分無”表達了詩人對年輕時充滿激情和沖動的懷念,以及年老后的無奈和失落。詩中的“閉戶了冬至,日長添數珠”描繪了冬至日逐漸變長的景象,將時間的流逝與冬至的閉門思過聯系在一起,傳達了歲月的積累。
接下來的兩句“北風不貸節,鴻雁天南驅”表現了北風凜冽,大雁南飛的自然景觀。北風不顧冬至這個節日的意義,大雁也不留戀北方的嚴寒,這種情景與人生中的離別和變遷產生了共鳴。
詩的后半部分描述了詩人在冬至這一節日中的寂寞和孤獨。他戴著烏帽,守在屋檐下度過七天,石爐中的火光照亮了他撩亂的書籍。這里描寫的是一個安靜的冬夜,詩人只能通過自我怡悅來度過,無法將內心的寂寞和憂愁寄托給友人張扶。
《冬至二首》以簡潔的文字表達了歲月流轉、人生無常的主題,通過描繪冬至的景象和詩人的內心感受,展示了人生中的孤獨、無奈和對過去的懷念。這首詩以冬至為媒介,抒發了詩人對光陰流逝的感慨和對過去歲月的追憶,使讀者在感受冬至的寒冷之余,也能對人生的變遷有所思考。
“只可自怡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ōng zhì èr shǒu
冬至二首
shào nián duō yì qì, lǎo qù yī fēn wú.
少年多意氣,老去一分無。
bì hù le dōng zhì, rì zhǎng tiān shù zhū.
閉戶了冬至,日長添數珠。
běi fēng bù dài jié, hóng yàn tiān nán qū.
北風不貸節,鴻雁天南驅。
wū mào yì hé xìng, qī rì shǒu wū lú.
烏帽亦何幸,七日守屋廬。
shí lú shēn zhù huǒ, liáo luàn yī tà shū.
石爐深炷火,撩亂一榻書。
zhǐ kě zì yí yuè, bù kān jì zhāng fú.
只可自怡悅,不堪寄張扶。
“只可自怡悅”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