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臺殿已荒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鄴城臺殿已荒涼”全詩
瓦礫卻鑱今日硯,似教人世寫興亡。
分類: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賦康平老銅雀硯》陳與義 翻譯、賞析和詩意
《賦康平老銅雀硯》是一首宋代陳與義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鄴城臺殿已荒涼,
依舊山河滿夕陽。
瓦礫卻鑱今日硯,
似教人世寫興亡。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廢棄的城市和殿堂。鄴城的臺殿已經荒涼,但山河依然美麗,夕陽照耀著大地。詩人提到了一塊被打磨得很光滑的硯臺,它似乎在默默地訴說著人世間的興衰榮辱。
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繪廢棄的城市和殿堂為背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以及對硯臺的比喻,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歷史滄桑的思考。
首句“鄴城臺殿已荒涼”,展現了一個曾經輝煌而如今已經廢棄的場景,傳達了歲月的無情和歷史的更迭。但接下來的一句“依舊山河滿夕陽”,強調了自然景觀的永恒和美麗,與城市的凋零形成鮮明的對比。
接著,詩人提到了一塊硯臺,將其與鄴城的廢墟進行對比。詩中用“瓦礫”、“鑱”等詞語形容這塊硯臺,表達了其歷經歲月洗禮而依然堅固、光滑的特點。硯臺作為文人用來寫作的工具,被詩人賦予了象征意義。它“似教人世寫興亡”,暗示了硯臺見證了歷史的興衰,啟示了人們應當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思考人生的意義。
整首詩詞通過對廢棄城市、美麗自然和銅雀硯的描繪,展示了時間的流轉和歷史的變遷。它呼喚人們關注歷史的教訓,思考人生的價值,并在興衰榮辱之間尋找真正的意義。
“鄴城臺殿已荒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ù kāng píng lǎo tóng què yàn
賦康平老銅雀硯
yè chéng tái diàn yǐ huāng liáng, yī jiù shān hé mǎn xī yáng.
鄴城臺殿已荒涼,依舊山河滿夕陽。
wǎ lì què chán jīn rì yàn, shì jiào rén shì xiě xīng wáng.
瓦礫卻鑱今日硯,似教人世寫興亡。
“鄴城臺殿已荒涼”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