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此白發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冒此白發頂”全詩
北崖草木多,蒼茫映光景。
玉盤忽微露,銀浪瀉千頃。
巖谷散陸離,萬象雜形影。
不辭三更露,冒此白發頂。
老筇無前游,危處有新警。
澗光如翻鶴,變態發遙境。
回首房州城,山中夜何永。
分類: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十七日夜詠月》陳與義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十七日夜詠月》是宋代陳與義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月輪隱東峰,
奇彩在南嶺。
北崖草木多,
蒼茫映光景。
玉盤忽微露,
銀浪瀉千頃。
巖谷散陸離,
萬象雜形影。
不辭三更露,
冒此白發頂。
老筇無前游,
危處有新警。
澗光如翻鶴,
變態發遙境。
回首房州城,
山中夜何永。
詩意:
這首詩以描述夜晚觀賞月亮的景象為主題。作者描繪了月亮隱沒在東峰之后,南嶺上出現了奇特的光彩。北崖上的草木豐茂,將廣袤蒼茫的光景映照得分外美麗。月亮像一個玉盤,突然微微露出,銀色的波浪傾瀉而下,巖谷中散落著各種形狀和影像。作者不顧三更的露水,冒著白發的風險,來欣賞這美景。他已經年老,沒有前去游覽的能力,但在這危險的地方,他卻有了新的警覺和感悟。澗谷的光芒猶如翻飛的仙鶴,給遙遠的境界帶來了奇特的變化。最后,作者回首房州城,思考山中的夜晚是如何長久存在的。
賞析:
《十七日夜詠月》以其獨特的描寫手法和表達方式展現了作者對月夜美景的深情追溯。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形容詞,將夜晚的月亮和山景描繪得栩栩如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通過對月亮和景物的細致觀察,表達了自己對于自然景觀的敬畏和贊美之情。他不辭勞苦,頂著歲月的痕跡,仍然熱愛并不斷追求美的體驗。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作者對時光流轉和生命脆弱性的思考,以及對人生旅程中新的感悟和警覺的展望。整首詩以清新、幽靜的筆調,描繪了一幅寧靜而壯麗的夜景畫卷,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冒此白發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í qī rì yè yǒng yuè
十七日夜詠月
yuè lún yǐn dōng fēng, qí cǎi zài nán lǐng.
月輪隱東峰,奇彩在南嶺。
běi yá cǎo mù duō, cāng máng yìng guāng jǐng.
北崖草木多,蒼茫映光景。
yù pán hū wēi lù, yín làng xiè qiān qǐng.
玉盤忽微露,銀浪瀉千頃。
yán gǔ sàn lù lí, wàn xiàng zá xíng yǐng.
巖谷散陸離,萬象雜形影。
bù cí sān gēng lù, mào cǐ bái fà dǐng.
不辭三更露,冒此白發頂。
lǎo qióng wú qián yóu, wēi chù yǒu xīn jǐng.
老筇無前游,危處有新警。
jiàn guāng rú fān hè, biàn tài fā yáo jìng.
澗光如翻鶴,變態發遙境。
huí shǒu fáng zhōu chéng, shān zhōng yè hé yǒng.
回首房州城,山中夜何永。
“冒此白發頂”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四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