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風略雨散還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疏風略雨散還收”全詩
山田麥熟不歸去,三百里江都是愁。
分類:
作者簡介(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詩人,漢族人。字舜俞,號平齋。於潛(今屬浙江臨安縣)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授如皋主簿,尋為饒州教授。作《大治賦》,受到樓鑰賞識。著作有《春秋說》3卷、《西漢詔令攬鈔》等。
《嚴陵道上雜詠七首》洪咨夔 翻譯、賞析和詩意
《嚴陵道上雜詠七首》是宋代洪咨夔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細草護沙連不斷,
疏風略雨散還收。
山田麥熟不歸去,
三百里江都是愁。
譯文:
細小的草叢保護著沙地,連綿不斷,
疏疏的風吹散了雨水,又收回來。
山上的田野麥子已經成熟,但回家的心思卻不肯離去,
三百里的江都充滿了愁緒。
詩意解析:
這首詩以嚴陵道為背景,描繪了河道旁細草的生長、風雨的變幻和山田的豐收,同時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憂愁和遲疑之情。
首先,詩中的細草護沙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沙地上茂密的草叢,這些草叢像守衛者一樣連綿不斷地保護著沙地,起到了防止沙漠擴張的作用。這種景象表達了一種自然界中的秩序和生命的堅韌不拔。
其次,詩中的疏風略雨描繪了風雨交替的情景。疏疏的風吹散了雨水,又將雨水收回,形成了一種循環的氣象現象。這里可以理解為風雨的變幻無常,同時也暗喻著人生的滄桑和不可預測性。
然后,詩人提到了山田麥熟,但卻不愿離去的情景。這里的山田可以理解為農田或者故鄉,麥子成熟意味著豐收,但詩人卻不愿意離開,暗示了他內心的彷徨和遲疑。
最后,詩人以三百里江都作為結尾,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愁緒。這里的江都可以指代官府或者繁華的城市,三百里則代表了遙遠的距離。詩人的愁緒可能來自于對離鄉背井的憂慮和對未來的迷茫。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具象的意象描繪了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通過對細草、風雨、山田和江都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憂愁和無奈。詩人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了自己的情感,使讀者在欣賞詩詞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困惑和無常。
“疏風略雨散還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án líng dào shàng zá yǒng qī shǒu
嚴陵道上雜詠七首
xì cǎo hù shā lián bù duàn, shū fēng lüè yǔ sàn hái shōu.
細草護沙連不斷,疏風略雨散還收。
shān tián mài shú bù guī qù, sān bǎi lǐ jiāng dū shì chóu.
山田麥熟不歸去,三百里江都是愁。
“疏風略雨散還收”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仄韻) 入聲十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