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早與問無襦”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天寒早與問無襦”全詩
政似刈葵難放手,民如種樹莫搔膚。
雪山西去三邊靜,沫水東來萬井腴。
小隊還家卿上冢,天寒早與問無襦。
分類:
作者簡介(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詩人,漢族人。字舜俞,號平齋。於潛(今屬浙江臨安縣)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授如皋主簿,尋為饒州教授。作《大治賦》,受到樓鑰賞識。著作有《春秋說》3卷、《西漢詔令攬鈔》等。
《送高才卿守永康二首》洪咨夔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高才卿守永康二首》是宋代洪咨夔創作的詩詞。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岷峨凄愴未全蘇,急要諸公著力扶。
政似刈葵難放手,民如種樹莫搔膚。
雪山西去三邊靜,沫水東來萬井腴。
小隊還家卿上冢,天寒早與問無襦。
詩意:
這首詩是洪咨夔送別高才卿去守護永康的作品。詩中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政治和民生的關切之情。作者呼吁各位官員努力扶持岷峨(指西南地區)的凄愴情景,政府應像修剪葵花一樣放心地推行政策,而民眾則應像種植樹木一樣不要自我損害。詩中描繪了雪山向西去,邊境安寧平靜,而沫水向東來,萬井繁盛富饒。最后,高才卿歸還了家鄉,上了祖先的墳墓,作者寒冷的問候早已沒有了襦服。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洪咨夔對國家政治和民生的憂慮和期望。作者通過比喻的手法,將政府和民眾的責任傳遞給讀者。政府需要像修剪葵花一樣明智地推行政策,不可操之過急,而民眾則應像種植樹木一樣謹慎行事,不可自我損害。這種比喻手法巧妙地將政治和民生問題相結合,既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政治的關切,又呼吁民眾自覺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詩中的對比描寫也十分生動。雪山向西去,邊境安寧靜謐,象征著國家邊疆的穩定。而沫水向東來,萬井腴盛,意味著國內的繁榮和富饒。這種對比給人以希望和期待,表達了作者對國家繁榮昌盛的殷切期望。
最后兩句表達了高才卿歸鄉的場景,既展示了作者對高才卿的敬重和送別之情,又通過天寒無襦的描寫,凸顯了作者對高才卿的關切和祝福。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傳達了作者對國家政治和民生的關切之情,呼吁政府和民眾共同努力,期望國家繁榮昌盛。詩中的比喻和對比描寫使作品更加生動形象,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天寒早與問無襦”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gāo cái qīng shǒu yǒng kāng èr shǒu
送高才卿守永康二首
mín é qī chuàng wèi quán sū, jí yào zhū gōng zhuó lì fú.
岷峨凄愴未全蘇,急要諸公著力扶。
zhèng shì yì kuí nán fàng shǒu, mín rú zhòng shù mò sāo fū.
政似刈葵難放手,民如種樹莫搔膚。
xuě shān xī qù sān biān jìng, mò shuǐ dōng lái wàn jǐng yú.
雪山西去三邊靜,沫水東來萬井腴。
xiǎo duì huán jiā qīng shàng zhǒng, tiān hán zǎo yǔ wèn wú rú.
小隊還家卿上冢,天寒早與問無襦。
“天寒早與問無襦”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