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親非避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安親非避地”全詩
道長時流許,家貧故舊憐。
相逢今歲暮,遠別一方偏。
去住俱難說,江湖正渺然。
分類:
作者簡介(戴叔倫)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逢友生言懷》戴叔倫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逢友生言懷》是唐代詩人戴叔倫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安度親情并非逃避困境,我在旅途中度過了十余年。
修行的道路漫長而流轉,但我家貧卻仍懷念舊友。
今天我們相逢,正值年末,卻因遙遠別離而感到偏居一方。
無論離去還是停留,都難以說得清楚,而江湖也正變得渺茫不再。
詩意:
《逢友生言懷》描繪了詩人戴叔倫與友人重逢的情景,表達了他對離散多年的友誼的思念和對流轉不定的人生的感慨。詩人在流浪過程中,雖然面臨著生活的困難和貧窮,卻仍然懷念舊友,并期待與他們再次相聚。然而,時間的推移和距離的阻隔使得友情變得更加珍貴和難得。詩人感慨人生無常,無論是離去還是停留,都難以預測和把握,而江湖的浩渺變得遙遠而不可知。
賞析:
《逢友生言懷》通過描寫詩人的旅途經歷和與友人的重逢,表達了離散和相聚的復雜情感。詩中的"安親非避地"一句,表達了詩人并非為了逃避困境而離鄉背井,而是在追求修行的道路上度過了十余年的流浪生活。這種選擇使得詩人與家人和舊友分隔兩地,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對親情和友情的思念。
詩中的"道長時流許"一句,描述了修行的道路漫長而流轉不定,暗示了詩人在流浪途中的艱辛和不易。然而,盡管面臨困境,詩人依然懷念舊友,用"家貧故舊憐"表達了他對友情的眷戀和懷念。
詩的結尾,通過"去住俱難說,江湖正渺然"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無常和不可預測的感慨。無論是離去還是停留,未來的去向都難以確定,而江湖的變化也使得人的處境變得渺茫不再。這種情感的表達,凸顯了人生的無常和流轉,以及對過去友情的懷念和未來的迷茫。
《逢友生言懷》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離散友情的思念和對生活變遷的感慨,同時也展現了唐代流浪詩人的苦旅人生和對人情世故的洞察。該詩通過感人的情感和意境,使讀者在品味中領略到了唐代詩歌的魅力。
“安親非避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éng yǒu shēng yán huái
逢友生言懷
ān qīn fēi bì dì, jī lǚ shí yú nián.
安親非避地,羈旅十馀年。
dào cháng shí liú xǔ, jiā pín gù jiù lián.
道長時流許,家貧故舊憐。
xiāng féng jīn suì mù, yuǎn bié yī fāng piān.
相逢今歲暮,遠別一方偏。
qù zhù jù nán shuō, jiāng hú zhèng miǎo rán.
去住俱難說,江湖正渺然。
“安親非避地”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