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聳蹕詔山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聳蹕詔山祗”全詩
扶桑曉陸離。
發歌摐陽下。
建羽朝夕池。
摐金浮水若。
聳蹕詔山祗。
一沾九霄露。
藜藿終自知。
分類:
作者簡介(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侍游方山應詔詩》沈約 翻譯、賞析和詩意
《侍游方山應詔詩》是南北朝時期沈約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清漢夜昭晳。
在寒冷的冬夜,明亮的月光照耀。
扶桑曉陸離。
東方的天空漸漸亮起,大地呈現出五彩斑斕的景象。
發歌摐陽下。
我高聲地唱歌,歌聲傳遍了陽光照耀的大地。
建羽朝夕池。
我建造了一個池塘,供奉著鳥羽,朝夕都有美麗的景色。
摐金浮水若。
金色的頭發如同漂浮在水面上一樣。
聳蹕詔山祗。
我騎著高高的車駕,前往皇帝的山祠。
一沾九霄露。
我與天空相接觸,感受到了露水的滋潤。
藜藿終自知。
即使是普通的蔬菜,也能自知自足。
這首詩詞以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士子游山作詩的場景為背景,描繪了作者在清寒的冬夜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與自己的內心世界。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修辭手法,以表現作者的感慨和思考。
作者通過描述夜晚的明亮月光、東方初曉的壯麗景色,以及自己高聲歌唱的場景,展現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熱情。詩中的“建羽朝夕池”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傾慕之情,而“摐金浮水若”則是在形容作者的頭發,表現出他的自信和自豪。
詩的后半部分,作者騎著車駕前往皇帝的山祠,意味著他受到了皇帝的召喚。他與天空相接觸,感受到了露水的滋潤,表現了他的身份與地位。最后一句“藜藿終自知”,表達了作者對自身的認識和滿足,即使是普通的蔬菜也能自我滿足。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和個人感受為主題,展示了作者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與思考,同時也抒發了對自身身份與價值的認知。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入的思考,展現了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子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意義。
“聳蹕詔山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ì yóu fāng shān yìng zhào shī
侍游方山應詔詩
qīng hàn yè zhāo xī.
清漢夜昭晳。
fú sāng xiǎo lù lí.
扶桑曉陸離。
fā gē chuāng yáng xià.
發歌摐陽下。
jiàn yǔ zhāo xī chí.
建羽朝夕池。
chuāng jīn fú shuǐ ruò.
摐金浮水若。
sǒng bì zhào shān zhī.
聳蹕詔山祗。
yī zhān jiǔ xiāo lù.
一沾九霄露。
lí huò zhōng zì zhī.
藜藿終自知。
“聳蹕詔山祗”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