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動露滴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風動露滴瀝”全詩
結葉始成枝。
繁蔭上蓊茸。
促節下離離。
風動露滴瀝。
月照影參差。
得生君戶牖。
不愿夾華池。
分類:
作者簡介(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詠檐前竹詩》沈約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檐前竹詩》是南北朝時期沈約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檐前竹萌芽已經展開,
枝葉交織開始成形。
茂盛的蔭蔽蒼翠欲滴,
蓬勃的節奏歡快離離。
微風吹動露珠滴落,
明月照耀影影參差。
它生長在你的門窗,
卻不愿夾雜在華麗的池塘。
詩意:
這首詩以描寫竹子生長的景象為主題,表達了竹子在檐前茁壯成長的情景。詩中描繪了竹子從萌芽到長成的過程,以及竹枝葉的茂密和生機盎然的景象。詩人通過形象描繪,展示了竹子在微風中搖曳、在月光下閃爍的美麗景觀。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竹子的喜愛和對自然之美的追求,不愿將竹子安置在華麗的人工環境中。
賞析:
《詠檐前竹詩》通過對竹子的描寫,展示了詩人對自然界的觀察和感悟。詩人通過細膩的描繪,將竹子的生長過程與自然景觀相結合,以表達自然之美的深遠。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竹子的萌芽、枝葉的成長、蔭蔽的茂盛等,使詩詞充滿生機和活力。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純凈自然環境的追求,與當時流行的華麗景觀相對照,突顯了詩人對自然樸素之美的贊美和獨立品格的追求。
總之,《詠檐前竹詩》通過對竹子的描繪,以及對自然之美與人工環境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純凈、樸素之美的追求。詩詞展現了南北朝時期詩人對自然景觀的敏銳觀察和感悟,給人以清新、自然的美感。
“風動露滴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yán qián zhú shī
詠檐前竹詩
méng kāi tuò yǐ chuí.
萌開籜已垂。
jié yè shǐ chéng zhī.
結葉始成枝。
fán yīn shàng wěng rōng.
繁蔭上蓊茸。
cù jié xià lí lí.
促節下離離。
fēng dòng lù dī lì.
風動露滴瀝。
yuè zhào yǐng cēn cī.
月照影參差。
dé shēng jūn hù yǒu.
得生君戶牖。
bù yuàn jiā huá chí.
不愿夾華池。
“風動露滴瀝”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二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