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敢擅洪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敢擅洪枝”全詩
復得棲嘉樹。
豈敢擅洪枝。
輕條遭所遇。
葉密形易揚。
風回響難住。
分類:
作者簡介(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聽蟬鳴應詔詩》沈約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聽蟬鳴應詔詩》
朝代:南北朝
作者:沈約
輕生宅園籞。
復得棲嘉樹。
豈敢擅洪枝。
輕條遭所遇。
葉密形易揚。
風回響難住。
這首詩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作者是沈約。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輕生宅園籞。
復得棲嘉樹。
豈敢擅洪枝。
輕條遭所遇。
葉密形易揚。
風回響難住。
詩意:
這首詩詞以蟬鳴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蟬鳴的傾聽和感悟。詩人在宅園中靜靜地傾聽著蟬鳴,重新找到了一棵美好的樹作為蟬的棲息之地。詩人自謙地表示,他不敢擅自打擾樹上的蟬鳴聲,而蟬鳴聲的輕柔又遭受了某種困境的限制,蟬鳴聲輕盈的聲音很容易被微風吹散,無法長久地回響在耳邊。
賞析:
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自然聲音的敏感和對生命脆弱性的思考。詩人通過傾聽蟬鳴,展示了對自然界微妙細膩之美的欣賞和敬畏之情。詩中的宅園和嘉樹象征著一片寧靜的環境,而蟬鳴聲則是這個環境中的一部分,與自然和諧共存。作者謙遜地表示自己不敢干預蟬鳴聲的自然流動,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自然界力量的敬重。
詩中的“輕條遭所遇,葉密形易揚,風回響難住”一句,通過描繪蟬鳴聲的脆弱性,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的無常和易逝之感。蟬鳴聲容易被微風吹散,無法長久地回響在耳邊,這也暗示了一種生命的短暫和脆弱。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將自然景物與人生哲理相結合,給人以深思。
“豈敢擅洪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īng chán míng yìng zhào shī
聽蟬鳴應詔詩
qīng shēng zhái yuán yù.
輕生宅園籞。
fù dé qī jiā shù.
復得棲嘉樹。
qǐ gǎn shàn hóng zhī.
豈敢擅洪枝。
qīng tiáo zāo suǒ yù.
輕條遭所遇。
yè mì xíng yì yáng.
葉密形易揚。
fēng huí xiǎng nán zhù.
風回響難住。
“豈敢擅洪枝”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