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訪昌海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前訪昌海驛”全詩
涂縈馬屢回。
前訪昌海驛。
雜種宼輪臺。
旌幕卷煙雨。
徒御犯冰埃。
分類:
作者簡介(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飲馬長城窟》沈約 翻譯、賞析和詩意
《飲馬長城窟》是南北朝時期沈約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介馬渡龍堆,
涂縈馬屢回。
前訪昌海驛,
雜種宼輪臺。
旌幕卷煙雨,
徒御犯冰埃。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飲馬經過長城窟的情景。詩中通過描繪馬匹渡過龍堆,蹄跡回紋,前往昌海驛,經過宼輪臺的景象。旌旗飄揚,煙雨籠罩,徒步的人們勇冠冰雪,勇往直前。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作者飲馬經過長城窟的情景,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繪,表達了壯麗的山河和英勇的人們的景象。詩中的"介馬渡龍堆"和"涂縈馬屢回"描繪了馬匹蹄跡在龍堆上渡過的場景,展現了馬匹的靈活和作者的行程。"前訪昌海驛"和"雜種宼輪臺"則描繪了馬匹前行的路線和途中的地名,增加了詩詞的具體性和真實感。"旌幕卷煙雨"表達了戰爭的氛圍和動蕩的局勢,而"徒御犯冰埃"則展現了人們在惡劣環境中堅持前行的決心和勇氣。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描寫,展示了作者對自然景物和人物的觀察,以及對壯麗景色和英勇精神的贊美,體現了南北朝時期的風貌和時代精神。
“前訪昌海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ìn mǎ cháng chéng kū
飲馬長城窟
jiè mǎ dù lóng duī.
介馬渡龍堆。
tú yíng mǎ lǚ huí.
涂縈馬屢回。
qián fǎng chāng hǎi yì.
前訪昌海驛。
zá zhǒng kòu lún tái.
雜種宼輪臺。
jīng mù juǎn yān yǔ.
旌幕卷煙雨。
tú yù fàn bīng āi.
徒御犯冰埃。
“前訪昌海驛”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