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葉雖可賤”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微葉雖可賤”全詩
春曉猶未荑。
微葉雖可賤。
一剪或成珪。
分類:
作者簡介(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詠梧桐詩》沈約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梧桐詩》是南北朝時期沈約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秋天已經匆匆落去,
春天的黎明仍未來臨。
盡管梧桐的葉子微小而平凡,
但一剪下來就能成為王冠上的珍寶。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梧桐樹在不同季節的變化和意義。詩人觀察到秋天已經結束,而春天的清晨尚未到來。他提到梧桐樹的葉子雖然微小,但即使一片剪下來,也能成為王冠上的珍寶。通過描繪梧桐樹的平凡和微小之處,詩人表達了對平凡事物中蘊藏的價值和潛力的思考。
賞析:
《詠梧桐詩》通過對梧桐樹的描寫,寓意深遠。梧桐樹是一種常見的大樹,其葉子細小而平凡。然而,詩人通過描述一片微小的葉子也能成為王冠上的珍寶,表達了對平凡事物的贊美和思考。這首詩詞傳遞了一種價值觀念,即無論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有可能蘊含著巨大的潛力和價值。它也提醒人們在生活中關注那些被忽視的細節和平凡之美。
此外,詩中的秋天和春天的對比也呈現出時間的流轉和變化。秋天結束了,春天即將到來,詩人通過描述季節的轉換,表達了對光陰易逝的感慨和對新生和希望的期待。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梧桐樹和季節變化的描繪,傳遞了對平凡事物價值的思考和對時間流轉的感慨,啟發人們珍視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并在變化中尋找新的希望。
“微葉雖可賤”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wú tóng shī
詠梧桐詩
qiū hái jù yǐ luò.
秋還遽已落。
chūn xiǎo yóu wèi tí.
春曉猶未荑。
wēi yè suī kě jiàn.
微葉雖可賤。
yī jiǎn huò chéng guī.
一剪或成珪。
“微葉雖可賤”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