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隨明月下沙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共隨明月下沙堆”全詩
高緇寂寂不相問,醉客無端入定來。
分類:
作者簡介(戴叔倫)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登高回乘月尋僧》戴叔倫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登高回乘月尋僧》是唐代詩人戴叔倫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插鬢茱萸來未盡,
共隨明月下沙堆。
高緇寂寂不相問,
醉客無端入定來。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戴叔倫登高尋找僧侶的情景。詩人在月光下,帶著未完的茱萸花插在發鬢間,與明亮的月亮一起下降到沙堆上。他高高地坐在一旁,安靜地不去打擾僧侶,而醉酒的游客則毫無理由地進入了靜謐的境界。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景物和情感表達,展現了作者的情趣和境界。首先,作者使用了茱萸花這個寓意吉祥的象征物,將其插在自己的發鬢間,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茱萸花與明亮的月亮一起下降到沙堆上,形成了詩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里的沙堆可能指代僧侶的寺廟或修行場所,詩人借助夜晚的寧靜,以及與自然合一的意境,帶領讀者進入一種寧靜安詳的氛圍。
接著,詩人通過對比的手法,突出了自己與醉客的區別。高高地坐在一旁的詩人以高緇(僧人常穿的黑色僧衣)的形象呈現,他安靜地坐在那里,沒有去打擾僧侶,彰顯了他對清凈境界的尊重和敬畏。相比之下,醉客沒有任何理由地闖入這個靜謐的場所,顯示了他對內心寧靜的無知和無視。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景物描寫和對比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高遠境界和寧靜心靈的追求。同時,詩中滲透著對自然和人文的融合,以及對生活境界的思考,給人一種靜心思考、品味內心世界的感受。
“共隨明月下沙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gāo huí chéng yuè xún sēng
登高回乘月尋僧
chā bìn zhū yú lái wèi jǐn, gòng suí míng yuè xià shā duī.
插鬢茱萸來未盡,共隨明月下沙堆。
gāo zī jì jì bù xiāng wèn, zuì kè wú duān rù dìng lái.
高緇寂寂不相問,醉客無端入定來。
“共隨明月下沙堆”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