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我不如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贈我不如無”全詩
朝兮日所暴,暮兮雨所濡。
木瓜諒微物,期報乃瓊琚。
芳華辭甚妙,贈我不如無。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白纻辭上蘇翰林二首》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白纻辭上蘇翰林二首》是晁補之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白纻棼莫緝,紉蘭作衣袪。
朝兮日所暴,暮兮雨所濡。
木瓜諒微物,期報乃瓊琚。
芳華辭甚妙,贈我不如無。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種愿望,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期待。詩中運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的意象,描述了純潔的白纻與芳香的蘭花,以及朝陽和夜雨的洗滌。詩人希望通過這些美好的事物來回報自己的贊賞者,并表達了一種對美好時光的渴望。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純潔和美好事物的描繪,展現了晁補之對美的向往和追求。首先,詩中提到的"白纻"是一種純白色的細絹,象征純潔和高尚。"紉蘭作衣袪"表明詩人將蘭花的香氣納入衣被之中,體現了對美的追求和希望能夠親近美好的事物。
接著,詩中描述了朝陽和夜雨,它們分別暴曬和沐浴了純潔的白纻。這里,朝陽和夜雨被賦予了一種凈化的象征意義,強調了對純潔和美好的追求。木瓜的微小和瓊琚的寶貴被用來形容朝陽和夜雨,表達了詩人對這些美好事物的珍視和期待。
最后,詩中提到了"芳華辭甚妙,贈我不如無",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時光的向往。芳華指的是青春和美好的年華,詩人認為這種時光的流逝是令人惋惜的,而且詩人寧愿不曾擁有美好時光,也不愿意經歷它的消失。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純潔、美好事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美的追求和對美好時光的向往。詩中運用的象征意象使詩詞更加富有意境,展現了晁補之對美的獨特理解和追求。
“贈我不如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ái zhù cí shàng sū hàn lín èr shǒu
白纻辭上蘇翰林二首
bái zhù fén mò jī, rèn lán zuò yī qū.
白纻棼莫緝,紉蘭作衣袪。
cháo xī rì suǒ bào, mù xī yǔ suǒ rú.
朝兮日所暴,暮兮雨所濡。
mù guā liàng wēi wù, qī bào nǎi qióng jū.
木瓜諒微物,期報乃瓊琚。
fāng huá cí shén miào, zèng wǒ bù rú wú.
芳華辭甚妙,贈我不如無。
“贈我不如無”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