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歌白纻怨芳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吳歌白纻怨芳菲”全詩
陌上如今小花伴,山前山后白鷴飛。
分類: 陌上花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陌上花八首》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陌上花八首》是晁補之所作,屬于宋代的詩詞作品。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陌上花八首
吳歌白纻怨芳菲,
腸斷懷王去不歸。
陌上如今小花伴,
山前山后白鷴飛。
中文譯文:
吳歌唱白色的絲綢,怨恨芬芳的景色,
心腸已斷,思念君王卻無法歸來。
如今在陌上,只有小花相伴,
山前山后,白色的鷴鳥飛翔。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悲傷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逝去的君王的思念之情。詩中的吳歌是指吳地的歌曲,白纻是一種白色的絲綢,怨芳菲則是指內心對美麗景色的懷念和哀傷。詩人深情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腸已斷,無法忘懷君王的離去。然而,如今在陌上,只有小花作為他的伴侶,而白鷴鳥在山前山后自由自在地飛翔,形成了對比和對比,凸顯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無奈。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凄美的語言描繪了詩人內心的傷感與離別之苦。通過對吳歌、白纻、芳菲、腸斷、懷王、陌上、小花、山前山后、白鷴飛等形象的運用,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與自然景色相融合,增加了詩歌的意境和表達力。整首詩婉約而含蓄,通過簡單的語句和形象的對比,傳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憂愁和無奈。詩人用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幅美麗而傷感的畫面,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發共鳴。這首詩詞展示了晁補之的才華和對情感的把握,同時也體現了宋代詩詞的特色和風格。
“吳歌白纻怨芳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ò shàng huā bā shǒu
陌上花八首
wú gē bái zhù yuàn fāng fēi, cháng duàn huái wáng qù bù guī.
吳歌白纻怨芳菲,腸斷懷王去不歸。
mò shàng rú jīn xiǎo huā bàn, shān qián shān hòu bái xián fēi.
陌上如今小花伴,山前山后白鷴飛。
“吳歌白纻怨芳菲”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仄韻) 上聲五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