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全盛吾能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揚州全盛吾能說”全詩
忽見山光好詩軸,卻思淮浦舊漁船。
柴荊故俗真虛老,松菊幽齋已重遷。
便作扶藜望衡霍,清秋隨分有風煙。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寄懷八弟三首》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懷八弟三首》是宋代晁補之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揚州在全盛時期我能夠講述,鴨腳瓊花已有五百年。
突然看到山光明媚的詩卷,便想起淮浦舊時的漁船。
柴荊的故俗已經真實而又虛老,松菊的幽齋已經多次遷移。
就讓我拄著扶藜,朝著衡山和霍山望去,清秋隨遇而有風煙。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晁補之對故鄉揚州的懷念之情。他描述了揚州的輝煌過去,以及傳世已久的鴨腳瓊花,這是揚州的一種特色美食。然后,他突然看到山光明媚的詩卷,讓他回憶起淮浦的舊時漁船,喚起了對故鄉的思念。接下來,晁補之描述了柴荊的故俗已經變得真實而又虛老,松菊的幽齋已經多次遷移,可能意味著他對故鄉的人事物的變遷感到遺憾。最后,他表達了對衡山和霍山的向往,渴望在清秋之時感受到那里的風景和氛圍。
賞析:
《寄懷八弟三首》是一首寄托思鄉之情的詩詞。晁補之通過對揚州的描繪和對故鄉的懷念,表達了他對故土的深厚感情和對故鄉變遷的惋惜之情。詩中運用了對揚州的盛景、美食和詩卷的描寫,以及對淮浦舊漁船、柴荊故俗和松菊幽齋的回憶,展示了作者對故鄉的熟悉和對往昔歲月的留戀。最后,他以衡山和霍山的景象作為寄托,表達了對新的環境和體驗的向往。
這首詩詞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和情感的抒發,展示了晁補之對故鄉的熱愛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同時,作者通過景物的轉換和對比,將個人情感與宏大的自然景觀相結合,使詩詞更具意境和藝術魅力。整首詩詞流暢自然,表達了作者深情厚意的思鄉之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感染力。
“揚州全盛吾能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huái bā dì sān shǒu
寄懷八弟三首
yáng zhōu quán shèng wú néng shuō, yā jiǎo qióng huā wǔ bǎi nián.
揚州全盛吾能說,鴨腳瓊花五百年。
hū jiàn shān guāng hǎo shī zhóu, què sī huái pǔ jiù yú chuán.
忽見山光好詩軸,卻思淮浦舊漁船。
chái jīng gù sú zhēn xū lǎo, sōng jú yōu zhāi yǐ zhòng qiān.
柴荊故俗真虛老,松菊幽齋已重遷。
biàn zuò fú lí wàng héng huò, qīng qiū suí fēn yǒu fēng yān.
便作扶藜望衡霍,清秋隨分有風煙。
“揚州全盛吾能說”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