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鴝之仍鵒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鴝之仍鵒之”全詩
人言不踰濟,何事滿苔磯。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題宗室大年畫扇四首》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宗室大年畫扇四首》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鴝之仍鵒之,爾名今是非。
人言不踰濟,何事滿苔磯。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幅大年畫扇子上的題詞。晁補之將畫上的圖案比喻為鴝鵒鳥,而題字的名字如今卻引起了爭議和非議。他感嘆人們的評論沒有超出局限,為什么要執著于如此微小的事情(滿苔磯)。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約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名字的爭議和非議的思考。首句"鴝之仍鵒之,爾名今是非"中,"鴝"和"鵒"是兩種不同的鳥類,這里可以理解為畫上的圖案多種多樣,各有不同之處。"爾名今是非"指的是題字的名字引起了爭議和非議。接著,作者用"人言不踰濟"來表達人們的評論沒有超出局限,意味著人們對于微小的事情過于關注和爭議。最后一句"何事滿苔磯"暗示了爭議和爭論的無意義,類似于水邊長滿了苔蘚,意味著爭議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無謂的糾紛。
這首詩詞雖然字數不多,但通過簡潔有力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爭議和非議的反思。它呈現了作者對于人們過于關注瑣碎事物的不解和思考,傳達了對于爭論和爭議的冷峻態度。整首詩詞以簡約的形式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使人產生共鳴。
“鴝之仍鵒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zōng shì dà nián huà shàn sì shǒu
題宗室大年畫扇四首
qú zhī réng yù zhī, ěr míng jīn shì fēi.
鴝之仍鵒之,爾名今是非。
rén yán bù yú jì, hé shì mǎn tái jī.
人言不踰濟,何事滿苔磯。
“鴝之仍鵒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