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論心許公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千古論心許公近”全詩
千古論心許公近,百年歸意與誰閑。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松菊堂讀史五首》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松菊堂讀史五首》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當年伏地全楊李,
公亦何知愛惡間。
千古論心許公近,
百年歸意與誰閑。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作者在松菊堂讀史時的心情和思考。詩中提到了當年的伏地全楊李,指的是歷史上的伏地全楊李之爭,表達了作者對歷史事件的關注。接著,作者表示史書中的人物并不了解他的喜好和厭惡,以此暗示歷史的客觀性和獨立于個人意愿的性質。作者認為千古以來的評論都與他的心意相近,而他對歷史的歸宿和價值的思考卻沒有人閑暇去關注。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和對自身價值的反思。通過提到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作者表達了對歷史的關注和研究的熱情。作者認為歷史的價值在于它對人們的心靈有所觸動,而他對歷史的思考與千古以來的評論相近,顯示了他對歷史的理解和對歷史智慧的認同。然而,作者同時也感到自己的思考和歸宿并不被人關注,暗示了他在追求歷史真相和意義的過程中的孤獨和無奈。整首詩以簡短的語句表達了對歷史的思考和對個人價值的思索,給人以深思的啟示。
“千古論心許公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ōng jú táng dú shǐ wǔ shǒu
松菊堂讀史五首
dāng nián fú dì quán yáng lǐ, gōng yì hé zhī ài è jiān.
當年伏地全楊李,公亦何知愛惡間。
qiān gǔ lùn xīn xǔ gōng jìn, bǎi nián guī yì yǔ shuí xián.
千古論心許公近,百年歸意與誰閑。
“千古論心許公近”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二吻 (仄韻) 去聲十三問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