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釜荊籃止道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瓦釜荊籃止道邊”全詩
日暮榆園拾青莢,可憐無數沈郎錢。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流民》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流民》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晁補之。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生涯不復舊桑田,
瓦釜荊籃止道邊。
日暮榆園拾青莢,
可憐無數沈郎錢。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流離失所的人們的困境和苦難。詩人晁補之通過生動的形象和細膩的描寫,表達了對流離失所者的同情和關懷之情。
賞析:
首句“生涯不復舊桑田”,桑田是指原本的家園,這句話意味著流離失所的人們無法回到他們曾經熟悉的地方,生活已經完全改變。瓦釜荊籃是形容他們所剩無幾的財產,止道邊則表明他們被迫停留在路邊,沒有安身之地。
接下來的兩句“日暮榆園拾青莢,可憐無數沈郎錢”,榆園指的是榆樹叢,青莢則是榆樹上的未成熟果實,詩人通過這個形象描繪了流離失所者在傍晚時分辛苦地撿拾著些許食物,生活的艱辛和貧困體現得淋漓盡致。沈郎錢是指宋代的一種低值貨幣,可憐無數沈郎錢則暗示了他們的財產極為微薄,生活無著。
整首詩詞通過對流離失所者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他們命運的同情和對社會不公的關切。詩詞中的形象描寫細膩而真實,通過簡潔的語言展現了流民們的艱辛生活和無奈處境,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思考。同時,詩人晁補之也通過這首詩詞呼吁社會關注流離失所者的遭遇,倡導溫暖和關愛。
“瓦釜荊籃止道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iú mín
流民
shēng yá bù fù jiù sāng tián, wǎ fǔ jīng lán zhǐ dào biān.
生涯不復舊桑田,瓦釜荊籃止道邊。
rì mù yú yuán shí qīng jiá, kě lián wú shù shěn láng qián.
日暮榆園拾青莢,可憐無數沈郎錢。
“瓦釜荊籃止道邊”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