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令人識漢官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令人識漢官儀”全詩
卻恨身為周柱史,不令人識漢官儀。
當年請郡新進笑,今日曝書陳跡迷。
猶有院中宣賜筆,不妨林下醉題詩。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戊子六月十三日曝書得史院賜筆感懷》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戊子六月十三日曝書得史院賜筆感懷》是宋代晁補之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君王孝悌纂修意,
丞相忠良典領宜。
卻恨身為周柱史,
不令人識漢官儀。
當年請郡新進笑,
今日曝書陳跡迷。
猶有院中宣賜筆,
不妨林下醉題詩。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晁補之內心的感嘆和思考。他自稱為"周柱史",指自己身份卑微,不足以被人稱道。詩人表達了對君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孝悌之意以及丞相忠良的典章綱紀的贊美。然而,晁補之自己卻無法展現出漢朝官員的威儀和風范,感到遺憾。他回憶起過去請郡時的笑聲,現在卻只能曝露自己寫書的痕跡,感到迷茫。盡管如此,他還是有機會在史院中獲得賜筆,他希望能夠在林間醉心地寫詩。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身身份和境遇的反思,表達了詩人晁補之內心的苦悶和無奈。他在詩中展示了對孝悌、忠良等傳統美德的追求,同時也流露出對自身社會地位的不滿和渴望被人所認可的心情。詩人將自己置于周柱史的身份,表達了自己的謙遜和自省,對自身能力和成就的自我貶低。同時,他也表達了對過去和現在的對比和思考,感嘆時光的流轉和自己的變遷。最后兩句表達了他對寫詩的熱愛和寄托,希望在林間靜謐的環境中,用筆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緒。
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語言簡練,通過對自身經歷的反思,展示了詩人對社會地位和個人價值的思考。同時,詩人對傳統美德的崇敬和對寫詩的熱愛也透露出他對內心追求和情感宣泄的渴望。這首詩詞在表達個人情感的同時,也融入了對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不令人識漢官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ù zǐ liù yuè shí sān rì pù shū dé shǐ yuàn cì bǐ gǎn huái
戊子六月十三日曝書得史院賜筆感懷
jūn wáng xiào tì zuǎn xiū yì, chéng xiàng zhōng liáng diǎn lǐng yí.
君王孝悌纂修意,丞相忠良典領宜。
què hèn shēn wéi zhōu zhù shǐ, bù lìng rén shí hàn guān yí.
卻恨身為周柱史,不令人識漢官儀。
dāng nián qǐng jùn xīn jìn xiào, jīn rì pù shū chén jī mí.
當年請郡新進笑,今日曝書陳跡迷。
yóu yǒu yuàn zhōng xuān cì bǐ, bù fáng lín xià zuì tí shī.
猶有院中宣賜筆,不妨林下醉題詩。
“不令人識漢官儀”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