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之可為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制之可為裳”全詩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西歸七首次韻和泗州十五叔父六》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西歸七首次韻和泗州十五叔父六》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贈君那邊的風蘭,佩戴它可作為珰(美玉的名字);
贈君那邊的露濕荷花,取之可做裳(美麗的衣裳);
微言瑣事,道路遙遠無人相伴;
崢嶸歲月逝去,與君共同期盼。
詩意:
這首詩詞以贈送禮物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之情。詩中提到的風蘭和露濕荷花都是美麗的象征,詩人希望將它們贈予朋友,象征著美好的祝愿。詩人雖然身處陌生的地方,但通過這些贈禮,他表達了自己對朋友的深情厚意,并希望與朋友共同期待美好的未來。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情感。通過選擇風蘭和露濕荷花這兩種美麗的象征物,詩人將自己的思念之情轉化為實際的禮物,以此表達對朋友的祝福和關懷。詩中的"微言瑣事,道路遙遠無人相伴"表明詩人身處陌生的環境,感到孤獨和遠離親友,但他仍然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心意傳達給朋友。最后兩句"崢嶸歲月逝去,與君共同期盼"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并希望與朋友共同分享這份期盼。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詩人的情感和愿望,通過對象征物的運用,使詩詞更具意境和美感。同時,詩中表達的情感也體現了宋代文人的情感風貌,表達了對友誼和美好未來的渴望。
“制之可為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guī qī shǒu cì yùn hé sì zhōu shí wǔ shū fù liù
西歸七首次韻和泗州十五叔父六
zèng jūn bǐ fēng lán, pèi zhī kě wèi dāng,
贈君彼風蘭,佩之可為珰,
zèng jūn bǐ lù hé, zhì zhī kě wèi shang,
贈君彼露荷,制之可為裳,
báo yán zī xié duō, dào yuǎn mò zhì bàng,
薄言茲擷掇,道遠莫置傍,
zhēng róng yòu suì mù, yǔ jūn tóng suǒ wàng,
崢嶸又歲暮,與君同所望,
“制之可為裳”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