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斗曾得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救斗曾得傷”全詩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西歸七首次韻和泗州十五叔父五》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西歸七首次韻和泗州十五叔父五》是宋代晁補之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驅馬馬走山,
回車車漸水,
涂窮我何適,
慟哭盈襟淚。
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游歷西部山水的心境。他駕馭著馬匹穿越山巒,回首時,馬車已經行至水邊。詩人感慨自己窮困潦倒,不知何處可去,內心悲傷之情溢于言表,淚水滿襟。
巢居識風聲,
穴藏知雨意,
救斗曾得傷,
纓冠亦可已。
這兩句描繪了詩人在隱居中的生活。他在棲身之處能夠感知到風的聲音,隱藏在洞穴中能夠預知雨水的意味。詩人曾經經歷過戰亂,也曾在戰斗中受傷,現在他已經放下了戰爭的紛擾,戴上了文士的纓冠,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這首詩詞流露出晁補之內心深處對戰亂的厭倦和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他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個人體驗,表達了對安寧和平靜生活的渴望,同時也展現了他對逝去的戰爭歲月的回憶和感慨。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抒發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救斗曾得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guī qī shǒu cì yùn hé sì zhōu shí wǔ shū fù wǔ
西歸七首次韻和泗州十五叔父五
qū mǎ mǎ zǒu shān, huí chē chē jiàn shuǐ,
驅馬馬走山,回車車漸水,
tú qióng wǒ hé shì, tòng kū yíng jīn lèi,
涂窮我何適,慟哭盈襟淚,
cháo jū shí fēng shēng, xué cáng zhī yǔ yì,
巢居識風聲,穴藏知雨意,
jiù dòu céng dé shāng, yīng guān yì kě yǐ,
救斗曾得傷,纓冠亦可已,
“救斗曾得傷”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