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嘆安適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猶嘆安適歸”全詩
薇亦周土生,悲哉懷永饑
武王與周公,圣德天動威
奈此二子何,猶嘆安適歸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西歸七首次韻和泗州十五叔父一》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西歸七首次韻和泗州十五叔父一》是宋代晁補之所寫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潔腹不受污,
昔人因食薇。
薇亦周土生,
悲哉懷永饑。
武王與周公,
圣德天動威。
奈此二子何,
猶嘆安適歸。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晁補之對于道德高尚、潔凈自律的思考和反思。詩中以古代傳說中的君王武王和周公為例,暗示著他們因為高尚的德行而得到上天的庇佑和威望。通過對于過去偉大人物的贊美,晁補之在表達對于現實的痛惜和思考,為當時社會的道德風尚發出了警示。
賞析:
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思想。詩人通過對于古代英雄人物的稱贊,隱含地表達了對于當時社會道德墮落和風氣敗壞的失望和憂慮。詩中的"潔腹不受污"表達了詩人自身要求高尚的品德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昔人因食薇"指的是古代圣賢以素食為食,表明他們的崇高品德源于他們純潔的生活方式。"薇亦周土生"表示即使是普通的野草也能在崇高的土地上生長,暗示崇高的道德行為是可以在平凡的人身上實現的。"懷永饑"表達了對于永遠的饑餓,即對于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的渴望。
接下來,詩人引用了武王和周公作為例子,來突出他們的圣德和偉大。"武王與周公,圣德天動威"表達了他們因為高尚的德行而得到天命的庇佑和人們的景仰。最后兩句"奈此二子何,猶嘆安適歸"表達了詩人對于當下社會風氣的失望和無奈之情,認為像武王和周公這樣的偉大人物在當今社會已經無法安享安逸。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有力的文字,表達了詩人對于道德風尚的思考和社會現實的憂慮。同時,通過引用古代英雄人物的事例,詩人也暗示了現代人應該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境界,以期改變當時社會的道德風氣。
“猶嘆安適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guī qī shǒu cì yùn hé sì zhōu shí wǔ shū fù yī
西歸七首次韻和泗州十五叔父一
jié fù bù shòu wū, xī rén yīn shí wēi
潔腹不受污,昔人因食薇
wēi yì zhōu tǔ shēng, bēi zāi huái yǒng jī
薇亦周土生,悲哉懷永饑
wǔ wáng yǔ zhōu gōng, shèng dé tiān dòng wēi
武王與周公,圣德天動威
nài cǐ èr zi hé, yóu tàn ān shì guī
奈此二子何,猶嘆安適歸
“猶嘆安適歸”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