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略軒裳陶隱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脫略軒裳陶隱居”全詩
茯苓日長東山澀,早晚柴車命仆夫。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次韻閻仲甫郎中病起二首二》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次韻閻仲甫郎中病起二首二》。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次韻閻仲甫郎中病起二首二》
脫略軒裳陶隱居,
肘書百卷事寧軀。
茯苓日長東山澀,
早晚柴車命仆夫。
中文譯文:
離開府衙,我退隱到陶山的居所,
肘上托著的書卷使我的身心安寧。
每天茯苓草日漸增長,東山變得峻峭,
早晚我會推著柴車,命仆人去走這山路。
詩意:
這首詩是晁補之寫給閻仲甫的回詩,表達了他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心境。晁補之離開了繁忙的官場,選擇隱居到陶山,過上了寧靜的生活。他將自己的心思放在閱讀書籍上,書卷成為他心靈的寄托和滋養,使他的身心得到了舒緩和平靜。詩中還描繪了茯苓草不斷生長的景象,以及東山的險峻,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歲月的變遷。最后,晁補之提到自己會早晚推著柴車,命仆人去行走這山路,展現了他對簡樸生活的選擇和堅持。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晁補之的隱居生活和對清靜的追求。他通過描述自己退隱的場景和生活細節,表達了對繁忙世俗的厭倦和對寧靜自在的向往。詩中的"肘書百卷事寧軀"一句,表達了他對閱讀的熱愛和書籍帶給他內心寧靜的力量。茯苓草的生長和東山的險峻則象征了時間的流逝和世事的變遷,呼應了晁補之隱居生活中對時間和自然的感知。最后一句"早晚柴車命仆夫"則體現了他對簡樸生活的堅持和對自己的要求,無論是早晨還是傍晚,他都會親自推著柴車,不依賴他人。整首詩以簡約、樸實的語言,表達了晁補之的生活態度和對自我修養的追求,展示了他獨立自主、寧靜從容的人生觀。
“脫略軒裳陶隱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yán zhòng fǔ láng zhōng bìng qǐ èr shǒu èr
次韻閻仲甫郎中病起二首二
tuō lüè xuān shang táo yǐn jū, zhǒu shū bǎi juǎn shì níng qū.
脫略軒裳陶隱居,肘書百卷事寧軀。
fú líng rì zhǎng dōng shān sè, zǎo wǎn chái chē mìng pū fū.
茯苓日長東山澀,早晚柴車命仆夫。
“脫略軒裳陶隱居”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