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巖下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千古巖下草”全詩
贈我不知名,千古巖下草。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和答魯復一高士》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答魯復一高士》是一首宋代晁補之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四望視為鄰,早晨的朝霞作為灶。贈予我一位不知名的高士,千古之后,他將成為山下的草。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一位高尚而不知名的士人的贊賞和向往。作者通過四望視為鄰的形容詞來強調他與這位士人的親近感,將美麗的朝霞比作灶火,暗示著這位士人的品質和才華將照亮整個世界。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的贈言,他希望這位士人雖然不為人所知,但能在千古之后留下自己的足跡,成為傳世之物。
賞析:
晁補之的這首詩以簡潔而質樸的語言,表達了對高尚品質和才華的贊美。四望視為鄰一詞,展現了作者與這位高士的親近感和共鳴,彰顯了交往和感悟的深度。早晨的朝霞被比作灶火,將高士的才華和品質與溫暖而美麗的火光相媲美,顯示了作者對高士的崇敬和敬仰之情。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的愿景和期望,他希望這位不知名的高士能在千古之后被人們所銘記,成為歷史長河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與千古流傳下來的名士并列。整首詩意境簡練而深遠,透露出作者對高尚品質和才華的向往,以及對傳世價值的思考和追求。
“千古巖下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dá lǔ fù yī gāo shì
和答魯復一高士
sì guān yǐ wéi lín, zhāo xiá yǐ wéi zào.
四觀以為鄰,朝霞以為灶。
zèng wǒ bù zhī míng, qiān gǔ yán xià cǎo.
贈我不知名,千古巖下草。
“千古巖下草”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