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角聲中特地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鼓角聲中特地傳”全詩
不應常作裴休諾,揜口何妨也默然。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次韻無極以道寄金山寺佛監五絕五》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次韻無極以道寄金山寺佛監五絕五》
鼓角聲中特地傳,
只今鼻孔已撩天。
不應常作裴休諾,
揜口何妨也默然。
譯文:
在鼓角聲中特意傳達,
如今鼻孔已經觸及天際。
不應該常常遵循裴休的承諾,
閉口不語又有何妨。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五絕五言詩。詩人以自然景物作為表達的載體,通過鼓角聲和鼻孔觸天的形象描繪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境界。
詩的第一句“鼓角聲中特地傳”,通過描繪鼓角聲的傳達,表達了詩人在特定時刻獲得某種啟示或瞬間超越塵世的感覺。第二句“只今鼻孔已撩天”,以夸張的修辭手法,將詩人的感受提升到了極致,形容他的心境已經超脫凡塵,達到了一種超越世俗的境界。
接下來的兩句“不應常作裴休諾,揜口何妨也默然”,表達了詩人對世俗承諾和言語的拋棄。裴休是唐代的一位文學家,他以言辭謹慎而著稱。詩人認為不應該總是受制于言語和承諾,可以默默無言,靜心超脫。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形象描繪,表達了詩人對超越塵世的向往和追求,強調了默然無語的境地對于心靈的凈化和升華的重要性。這種超脫塵世的心境與佛教思想有所共鳴,也體現了宋代文人的禪意和超然情懷。
“鼓角聲中特地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wú jí yǐ dào jì jīn shān sì fú jiān wǔ jué wǔ
次韻無極以道寄金山寺佛監五絕五
gǔ jiǎo shēng zhōng tè dì chuán, zhǐ jīn bí kǒng yǐ liāo tiān.
鼓角聲中特地傳,只今鼻孔已撩天。
bù yīng cháng zuò péi xiū nuò, yǎn kǒu hé fáng yě mò rán.
不應常作裴休諾,揜口何妨也默然。
“鼓角聲中特地傳”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