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路那堪野草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歸路那堪野草生”全詩
鄉心已似楊花亂,歸路那堪野草生。
紫陌盡應趨勝地,紅塵誰肯受閑名。
年來卻羨滄江叟,長在湖山聽浪聲。
分類:
作者簡介(寇準)

萊國忠愍公寇準(961-1023),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起為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貶寇準衡州司馬,是時寇準病篤,詔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陽)任,病故于竹榻之上,衡州團練副使李迪迎寇準尸靈厝于衡州(今衡陽市)岳屏山花藥寺,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里。皇佑四年,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愍詩集》三卷。
《輦下春望》寇準 翻譯、賞析和詩意
《輦下春望》是宋代文人寇準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獨自望向東門處,園林內無處不有啼鳥。思鄉之情已如楊花飄散,回程之路何處是野草叢生。紫色的官道上都奔赴勝地,紅塵世俗誰愿意閑散名利。多年來我只羨慕滄江的漁叟,長久居住在湖山聽濤聲。
詩意:
《輦下春望》描繪了寇準望著東門遠眺的情景。他看到了園林中鳥語花香的景色,這讓他更加思念家鄉的美好。他感嘆歸途之路荊棘叢生,而世間的紛擾和功名利祿讓人心生厭倦。與此相比,他羨慕那些長久居住在湖山間,專心聽濤的漁叟,渴望與自然相伴,追求內心的寧靜。
賞析:
《輦下春望》通過對自然景色和內心情感的描繪,表達了寇準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塵世紛擾的厭倦之情。詩中的東門是朝廷的象征,寇準望向東門,意味著他對朝廷的歸屬感和向往,但他的目光卻被園林中的鳥兒所吸引,暗示了他對自然和家鄉的眷戀之情。
詩中反復出現的"鄉心"和"歸路",以及"思鄉"、"回程"等詞語,表達了寇準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他將自己的心情比作飄散的楊花,表達了內心的不安和流離之感。
詩的后半部分,寇準通過紫色的官道和紅塵世俗,來對比自然與塵世的差別。他感慨紅塵中的名利與功名對于追求內心寧靜的人來說是多么的無足輕重,而他羨慕居住在湖山之間的漁叟,渴望能像他們一樣與自然和諧相處。
整首詩以自然景色和個人情感的對比,表達了寇準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塵世的厭倦,同時表達了他追求內心寧靜和與自然融洽的愿望。這種對自然和家鄉的眷戀以及對塵世紛擾的疲憊之情,是宋代文人常常表達的主題之一,也體現了他們對自然和心靈的向往。
“歸路那堪野草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iǎn xià chūn wàng
輦下春望
dú xiàng dōng mén níng mù wàng, yuán lín wú chǔ bù tí yīng.
獨向東門凝目望,園林無處不啼鶯。
xiāng xīn yǐ shì yáng huā luàn, guī lù nà kān yě cǎo shēng.
鄉心已似楊花亂,歸路那堪野草生。
zǐ mò jǐn yīng qū shèng dì, hóng chén shuí kěn shòu xián míng.
紫陌盡應趨勝地,紅塵誰肯受閑名。
nián lái què xiàn cāng jiāng sǒu, zhǎng zài hú shān tīng làng shēng.
年來卻羨滄江叟,長在湖山聽浪聲。
“歸路那堪野草生”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